9月3日阅兵远非一次简单的军事展示,而是一场高度浓缩的政治仪式,集中向全世界释放六个方面的深层信号。
1.历史话语权之争:为什么选择9月3日
- 美国主导的太平洋战争叙事把9月2日(密苏里舰签字日)定为“胜利日”;中国若跟随,即默认自己是被“解救”的一方。
- 把阅兵定在9月3日,是用国家仪式宣告:中国的胜利不是他国恩赐,而是3500万伤亡换来的主体性成果,从而争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定义权
2.集体记忆的现场再生产
- 阅兵通过老兵方队、战旗、历史口号等符号,把逐渐淡化的“抗战记忆”从教科书搬进可触、可见、可感的仪式现场,完成“记忆的具身化”。
- 这既是对内对抗历史虚无主义,也是对外固化“中国贡献”的全球认知框架,防止日本右翼通过话语稀释侵略事实
3.国家认同的同步升级
- 当国产航母、六代机、东风导弹等“大国重器”以密集队形驶过天安门前,观众获得的不只是视觉冲击,更是一套“强国家—强军队—强自我”的心理暗示。
- 由此把“国家强大”这一政治叙事转化为个人可感知的民族自豪,强化新时代政权合法性
4.战略威慑与风险对冲
- 2025年全球安全秩序碎片化:俄乌战事未止、台海与南海摩擦上升、特朗普重启关税战。阅兵把“可随时投入实战”的尖端装备集中亮相,实质是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
– 对内:稳定市场预期、提升社会信心;
– 对外:在谈判桌尚未摊牌前,先行展示“军事底牌”,降低对手误判概率
5.“纪念外交”与多极秩序
- 邀请普京、武契奇、菲佐及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把天安门广场变成多边外交舞台。
- 仪式后密集的双边会见、上合峰会、合作文件签署,形成“安全—经济”议题捆绑,实质是以二战胜利者身份重塑朋友圈,对冲美欧主导的旧秩序
6.和平话语的反向输出
- 中国用最具战争象征的阅兵去宣示“和平”,看似悖论,实则精准:
– 对内:提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 对外:把“维护世界和平”的抽象话语,转化为维和部队、人道救援、抗疫物资等可见行动,抢占“负责任大国”的道德制高点
7.施压台独
- 笔者认为,展现东方大国的军事实力,也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