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仅因为一句话,他连发数十条骂人动态,罗永浩到底在“破防”什么

外酥内嫩 · 7 天前
公众人物被网友评价本是常事,但有人因为一句“能不能别上节目”就连发几十条脏话微博,这事儿直接把明星情绪管理和双标问题炸上热搜。
《喜剧之王单口季》热播期间,网友吐槽罗永浩主持不如庞博,被其用“发情”“Q兽”等污秽词汇挂人开撕,甚至强行拉扯性别议题——这种把职场竞争降维成颜值攻击、用网络骂战掩盖业务不足的行为,本质上暴露了某些名人既吃流量红利又拒绝接受市场评价的畸形心态。

事情最魔幻的点在于,庞博压根没在颜值赛道竞争。

五季《脱口秀大会》四次进前五的战绩,观众早用投票证明实力派不需要靠脸吃饭。

反观罗永浩把观众偏好曲解成“看脸选人”,反而暴露了其业务逻辑的漏洞:当脱口秀观众审美进化到看重控场能力、共情表达时,还在用二十年前选偶像的标准衡量行业,就像拿着地图找海市蜃楼。

更讽刺的是,他挂在嘴边的“大局观”点评标准,这次被自己撕得粉碎——连普通观众的正常反馈都承受不住,谈何客观评价行业?

撕开事件表层,会发现明星的“玻璃心综合征”早已不是孤例。

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恰好能解释这种现象:能力不足者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优势幻觉中,当现实与认知产生偏差时,会用攻击性行为转移焦点。

回看直播带货翻车的李佳琦、综艺怼粉的吴镇宇,几乎都踩过“我即标准”的心理陷阱。

罗永浩这次破防,本质上和他在直播领域屡次翻车却拒绝道歉的行为一脉相承——用骂战制造信息茧房,把负面反馈都扭曲成“黑粉攻击”,这种病态防御机制正在摧毁公众人物的职业生命力。

行业里更值得警惕的,是“老炮儿文化”与新生代的价值观碰撞。

当80后企业家还在迷信“挨骂就要怼回去”的丛林法则,90后观众早已把“温和表达”视为主持人的必修课。

就像庞博处理嘉宾失言时总能用幽默化解,这种高段位沟通技巧反而被某些前辈解读为“不够real”。

这种代际认知差在文娱圈尤为致命,前有摇滚老炮儿吐槽新乐队没血性,后有导演怒斥观众看不懂艺术,本质上都是拒绝承认时代审美变迁的表现。

比起站队骂战,行业更需要建立艺人情绪管理的硬性指标。

参考NBA对球员社交媒体发言的规范、日韩经纪公司对艺人网络行为的约束机制,内娱完全可以建立公众人物网络发言分级制度。

对于动辄挂素人、煽动粉丝互撕的行为,该罚钱罚钱,该停播停播——毕竟观众看脱口秀是为找乐子,不是来看主持人发疯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