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真泪目了!于和伟新剧饰演伟人,像的吓人,网友:这次该他拿奖了

煦煦 · 7 天前
2021年,抖音上“接着奏乐接着舞”反复循环,27亿次播放,甚至有点让人耳朵都长茧了!谁不认识于和伟?就算没看过《军师联盟》,也得刷到过“刘皇叔神曲”神图,他的表情包在群聊里到处窜。可这回剧情反转了,彻底不按套路出牌。这哥们低调进组,转身挑战“伟人”毛泽东,简直让人后脖子发凉!
1.jpeg



消息一曝出来,圈里圈外都炸锅了,到底是铁血传奇还是噱头操作?跑去找资料,才发现这部《伟大的长征》,曝光出来的每一个字都透着来头。主控部门拍板、总台押宝,剧组名单里,各种重头制作、资深班底,和过往那些创新剧套路压根不是一个级别。定档时间和档期也非同小可,目标直奔2026年七一央视黄金档。说白了,这种体量的作品不仅是作品,还是仪式。
2.jpeg



再往下看剧情。1924年起笔,1936年落幕,从上海的晨雾过度到会宁雪夜。每一步都踩在历史必考点上,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甚至连彝海结盟、草地雪山都没放过。再怎么说,观众心里都明白于和伟这次挑的,是个天花板级别的活儿。
3.jpeg



更让人有点发憷的是角色分量。31岁到42岁这个阶段的毛泽东,不管怎么演,情绪跨度、年代变幻,还有一茬一茬的历史风暴。资料里大致六百场戏,于和伟单扛480场,这种配置还用比喻吗?主线全在他身上,这压力山大,稍微拉垮那就是全盘皆输!
4.jpeg



有一说一,于和伟早先的形象太深入人心。网友普遍议论,“能像吗?不会跳戏吗?”结果还没等质疑走远,官方直接甩出一张极具分量的“朦胧定妆照”。画面半遮半掩,只是个剪影,但一小时不到直接登顶热搜。“于和伟伟人扮相”席卷4.1亿阅读量。真是哪儿都能造流量。
5.jpeg



网上更热的还不是官宣,而是网友自发PK。有位“吃瓜大神”对比了新华社1935年的原始历史照片,还用AI工具直接叠图。比完之后,重合率高达91.4%。数据就摆那儿,也由不得人再质疑。甚至“鸡皮疙瘩”成了评论区通用回复,场面相当神奇,也是科技和演技碰撞结出的果子。
6.jpeg



非要刨根问底,还得聊聊幕后操作。剧组请了好莱坞出来的特效团队,最前沿的Platinum Silicone倒模工艺上阵,定制面部假体。要说特效痕迹,居然只动了两毫米鼻梁和一点点下颌。意思很明显,于和伟“长得像”天然自带buff,特效只做了微调。真正做到“神似”更胜“形似”,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影视化妆的范畴了!
7.jpeg



细节还不止这一处。为还原伟人工体,剧组费了好大劲。比如假发,纯人发手织,发际线每平方厘米织4000根,42天纯手工,单件造价早超一些整部网剧。身高差距也被弥补,内增高鞋暗藏玄机,强行“补”出领袖的气场。还有衣着全定制,肩腰比黄金比例,哪怕一个卡子的位置都推敲数次。甚至肩部特制垫片加腰封,1.3到1.5的比例,视觉冲击力直接到位。
8.jpeg



有网友说,可是这些都只是外形啊,声音怎么还原?显然没那么容易。这个关卡一环扣一环,请专业语音指导,一点点磨湘潭口音,台词抠到每一个鼻音和尾音。还搞了实测,平均基频168赫兹,对照1954年伟人录音,几乎听不出区别。数字比人嘴更能服众,这身模仿本事,哪怕挑刺也得点个头。


网上风向瞬间变了。“这回该于和伟拿奖了!”——各种投票、话题也来了。2026视帝的呼声热榜第一,白玉兰、金鹰奖押票,直接压到让人喘不过气。豆瓣小组投票、微博热搜,基本上不是你选谁,是问“有没有黑马能超越于和伟?”看着这架势,群众未必都是人云亦云。网友等了太久,视帝不欠账往往也要一个交代。


业内口风同样一致。写出过《觉醒年代》的老编剧龙平平打卡朋友圈,说“汗毛竖起,经典又生”。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业内分量却扎实得很。导演张永新称“他把青年毛泽东的书生意气、雄才大略都揉进去了”。某种意义上,有圈内人的背书,远比票房热度更能证明角色本身的含金量。大家都明白一层意思:于和伟这盘棋,下得稳。


不过,真要说服所有人没有抵触,也不现实。有网友还在犹豫,担心一旦太像会让观众“出戏”,毕竟人各有立场。有人觉得演员得有突出的个人风格,不能一味模仿,模仿的尽头是不是会失去自我?这种反对声音不大,却一直没消停过。


但事情又往往没法一刀切,于和伟的事例跟大多数同行不一样。他自己是白玉兰史上唯一兼得男配角男主角的人,演什么像什么,从《军师联盟》曹操到《觉醒年代》陈独秀,一路穿梭,角色跨度极大。演出能力摆那,不服都难。但说到底,他上次凭刑侦剧《我是刑警》冲奖,却惜败靳东。观众等于在心理上留下了遗憾,“补偿心理”下,2026年赔率自然要压高。


当然,也有另一层次的声音。不少老观众其实怀疑,演革命先驱、伟人类题材,越是“像”,越不敢轻易下结论。历史人物和日常形象有不可调和的距离。有人觉得“科技+演技”过于强调技术,反倒让表演变得不自然,到底是艺术作品还是AI实验田,这点网上争议不少。他们说于和伟虽然扮相很能打,但角色气场一旦出戏,多少还是会让人出戏。


也得承认,争议并非全无道理,尤其在如今短视频主导舆论的环境下。流量永远先行。过分吹捧,不免也让逆反心理发酵。真要让人信服,还得等剧集播出,用内容说话。投票刷到再高,说到底,也只是渠道热度。没有实质落地,总归缺乏说服力。


笔锋再转,长征的深层内涵其实原本很难完整还原。从江西瑞金出发、十四省、二万五千里,这种史诗式的场面,最怕浮于表面的空洞煽情。于和伟一人包办近八成剧情,如何处理“书生气”与“领袖感”的反复切换?这是演员自身的考验,谁说不是冒险?


说到底,于和伟这次交出的成绩单,堪称标杆。一边是短视频、喜剧梗出圈,一边是严肃史诗革命题材,他能在玩梗和正剧里自由转换,说明演员这个职业还有被惊喜的空间。不是所有演员都敢于跳出舒适区,挑战难度超高的角色。有人会说,复制历史面貌顶多算个“身壳”,可结果看来,没有灵魂,哪怕像也只是形似。


当然,对于观众来说期待值高自然有风险。太多的预设会放大争议,电视还没播,诸神之战已经开幕。票选刷屏到底对作品本身是不是好事,谁又说得准?于和伟到底是技术流、演技派还是被营销裹挟的“顶流”?现在下结论未免太早,有点为难。


最后,就目前能看到的视频片段、资料图和行业风评来说,于和伟的准备确实拼得很狠。光是定妆,AI和肉眼都难分胜负,数据面前质疑显得多余。团队架势、幕后投入,也是当下国产剧难得一见的高水准。剧还没播出去,现在讨论谁像谁不像其实都像在下注。


其实演毛泽东这样的伟人角色,向来是“压轴”级别的艺术考验。于和伟顶住压力,让人见识到一个演员可以有多少面。他从不设限,只管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所以,这次于和伟到底像不像?流量、争论、热度、技术,早已缠在一起。等剧正式播出,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不信的话,到时候你自己看吧,这热闹,他们还会折腾出什么新花头,说不准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