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说起少林寺,很多人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不是袈裟飘飘的僧人,而是一个穿着16万云锦袈裟、开着百万豪车、喝着万元茶叶、住着红木豪宅的“方丈”——释永信。
这个本该潜心修行的和尚,早已背离佛门清规,将本应清净的佛教圣地,变成了他的私人帝国。
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爬上权力顶峰,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垮塌?
如今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才发现事情比想象的更离谱。
四十年打拼,他让少林寺“富起来”,也让它变了味。
1
在众多信徒眼中,少林寺是精神寄托,是充满敬畏与信仰的地方。
可在释永信的操作下,庙门之外是佛法,庙门之内是算盘。
他接手少林寺之时,这座千年古刹已经破败不堪。
1980年代,李连杰在拍《少林寺》时就曾感叹,这里简直像“荒庙”。
彼时的释永信还只是老方丈释行正的弟子,却早已看透这座“破庙”的商业潜力。
他不声不响地掌控寺内事务,一边修缮古寺,一边借助央视和各大媒体平台频频露脸,打造“佛门代言人”的人设。
这一切的起点,来自一场权力真空。
释行正老迈病重赴京治病期间,释永信并没有急于上位,他以“名誉主持”身份接受采访,频繁出现在各种文化场合和新闻报道中,大大提高了个人曝光度。
等到释行正圆寂后,释永信实际已经掌握了少林寺的大权。
1999年,34岁的释永信担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成为少林史上最年轻的方丈,全面接管少林寺。
三年前释永信还在社交平台上严词劝诫“僧人需守清规”,如今却曝出长期与多名女子有染,甚至育有私生子,彻底颠覆了大众对方丈的所有认知。
他的办公室里摆满紫檀家具,明清官窑和大师字画藏于暗室,独立四合院内设“闲人免进”门匾,每天有专人打扫,一尘不染。
日常喝的不是清水,而是上万一斤的顶级雀舌,餐桌上红烧肉、白酒一应俱全,视佛门禁忌如儿戏。
释永信声称自己每月只有700元工资,却坐拥豪车十余辆,随便一辆都是百万级别。
不论是出门参加活动,还是在机场落地,周围总有人簇拥开道,现场肃然如帝王巡游。
少林寺的僧人们被要求见他就要跪拜,有人还曾在公众场合目睹他让弟子行五体投地礼,气场不输古代祭祀典礼。
寺内某些僧众被划入“低阶修行”群体,只因对方丈的“威仪”不够恭顺。
2
方丈室并非释永信真正的生活场所,独立的内宅才是他真正的“后花园”,那里有着藏不尽的金银财宝与日常的奢华。
值钱的佛珠、翡翠玉佩、仿明代云锦的袈裟,这些都是佛门之外才会见到的奢侈之物。
少林寺原本是一处修行之地,释永信却将它经营成了一间不折不扣的文化企业。
700多个商标横跨功夫、医药、文创、珠宝、演出、网游、电商、地产等领域,这种商业帝国背后的收益早已无法单靠香火钱衡量。
寺院门票年收入上亿,占据当地财政三成以上,而真正用于修缮、施助的资金却始终成谜。
他把功夫送上大银幕,又把禅意卖入商超,国外演出一场几十万,文旅授权价值连城,寺庙逐渐成了一个“会赚钱的壳子”。
2021年,少林寺为接待明星曾一度封门谢客,游客在山门外排起长队,而殿内则为某公众人物清空接待场地。
这种对外的资源倾斜早就引发不满,只是当时被当作“高规格接待”处理,谁也没想到事后还会成为爆点。
与其说他是佛门弟子,不如说他是宗教背景下的资源分配者。
释永信从1989年开始执掌少林寺,以“文旅+佛教”的形式将其打造成超级IP。
他频频出访海外,宣扬少林文化,登上世界舞台,建文化中心、办演出、拍电影、开网店,样样精通。
有人曾说,如果他不穿袈裟,大概也能当上大企业的董事长。
但问题是,他的身份本该与清贫、自律和敬畏挂钩,最终变成了享乐、独裁和奢靡的代名词。
3
从2015年开始频频出现对释永信的举报,只是事件都被草草处理,所谓说法不实的通稿压下了所有风波,一切又归于平静。
直到2025年7月,他试图携情人和私生子出境被拦,事件终于全面爆发。
从央视到佛协再到地方文旅系统,相继发声、表态、切割,连夜注销他的戒牒,官网撤下其信息,少林寺也连夜封闭方丈室。
释永信被抬上神坛的速度越快,跌落的姿态也越难看。
新方丈释印乐一上任就宣布取消少林寺上香收费,整顿制度,努力让少林回归原本的宁静。
而这座曾经由香火筑起的“商业帝国”,此刻却像是一座空壳,等着清算和重建。
公众对于释永信的批评,不仅是因为他违背佛法,更是因为他践踏了信任。
曾经多少人不远千里到少林寺,只为一炷香、一盏灯,如今看到门票、香资、供品、文创商品被层层码好,难免生出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信仰一旦与金钱挂钩,便失去了最初的重量。
少林寺并不是释永信个人的舞台,佛门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商号。
事件发生后,佛协已经连续三次点名释永信。
8月19日,最新的一篇文章中更是直言“其个人行为已构成对法律底线的挑战”,这不是单纯的风纪问题,更是对整个宗教场所监管体系的拷问。
信众的沉默是一种愤怒,佛协的表态是一种警告,而公众的关注,是压倒那片虚假的金色云雾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释永信仍处于调查中,但他的故事已经成为佛门历史上难以翻篇的一章。
一个曾被称为“和尚中的企业家”,最终变成了“企业家中的和尚”,而他留给少林寺的,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洗净的阴影。
结语
名利如云,来去如风,哪怕站得再高,只要脚下没有根,终会有倒下的一天。
一个人再会包装,也包不住时间的考验。
释永信的时代过去了,少林寺的门依旧开着,你,还会去吗?
参考资料
风暴眼丨“他老实得很!” 颍上老人口中的释永信,还回得去吗?.凤凰网财经.2025-08-01
释永信曾获赠价值百万大众途锐越野车,少林寺名下至少有15辆豪车.金融界.2025-07-28 [引用日期2025-07-28]
释永信10年前就曾被举报私生活混乱.新浪财经 [引用日期2025-07-27]
没有法外之人 勿越法律“红线”.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引用日期2025-08-19]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