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演都不演了!官宣关税暂停期再次延长90天后,特朗普的行为逐渐猖狂了起来,对华连出三招,招招不属友好,而主张对华强硬的贝森特上桌,在G7峰会上出尽了风头,也出尽了洋相,与普京会晤在即,特朗普频繁加码对华动作,多次辟谣还是想将中俄捆绑,面对这样的美国,中方直接送上四个大字。
«——【·贝森特的G7游说与冷场现实·】——»
彭博社8月13日的采访中,再次将“对华加征200%次级关税”的话题抛向国际舆论场。
这位以强硬对华立场著称的官员,在提及今年6月G7峰会时透露,他曾在会上直接询问各国领导人是否愿意支持这一激进方案,结果却遭遇令人尴尬的沉默——欧洲代表们或是低头凝视文件,或是将目光转向窗外,无人响应。
这一戏剧性场景背后,折射出美国试图裹挟盟友对华施压的战略困境。欧洲国家对美国单边主义早有不满,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此前以“对等关税”为名,对欧盟加征15%关税并要求1.3万亿美元投资的行为,已让欧洲企业苦不堪言。
德国汽车业35%的利润依赖中国市场,法国奢侈品巨头和意大利纺织商更是将中国视为产业链关键环节,若跟随美国加征200%关税,无异于自断经济命脉。
贝森特的提议看似突兀,实则是美国试图通过“递刀”策略推动局势走向的惯用手法。随着特朗普与普京的阿拉斯加会晤临近,美国需要欧洲在对俄制裁上保持压力,以规避乌克兰被迫在领土问题上让步的风险。
然而,欧洲对俄制裁的加码空间已接近极限,截至2025年4月,欧盟对俄实施的制裁措施已达2482项,涵盖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在此背景下,美国试图将中国与俄罗斯能源贸易挂钩,既能延续对俄施压的叙事,又能为对华关税战寻找新借口,可谓一石二鸟。
«——【·美国试图将中俄能源合作绑定制裁框架·】——»
美国将制裁矛头指向中俄能源合作,实则是对全球能源格局变迁的焦虑反应。2025年1-6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168.7亿美元,其中能源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俄罗斯对华原油供应同比增长4.17%,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在年内将实现380亿立方米的满负荷运行。
这种深度绑定不仅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替代欧洲市场的稳定出口渠道,使美国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经济的企图落空。 贝森特在G7峰会上提出的“次级关税”,本质上是将《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中的条款偷换概念,转而针对中国。
该法案原本规定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征收最高500%关税,但美国显然不敢直接对中国下手,转而试图拉拢欧洲共同施压。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中,超过60%用于国内消费,与印度将俄油加工后转售欧洲的套利模式截然不同。
即便美国强行加征关税,也难以撼动中俄能源合作的根基。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自身的能源利益与制裁逻辑存在冲突。2024年,美国对中国能源出口额达120亿美元,其中液化天然气(LNG)占比超过40%。
若对华加征200%关税,不仅会损害美国能源企业利益,还可能加速中国与俄罗斯在北极航道、亚马尔LNG项目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中俄能源同盟。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风险,让欧洲国家在权衡利弊时更加谨慎。
«——【·大豆困局:特朗普的农业焦虑·】——»
在能源博弈的同时,美国农业领域的困境正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另一块心病。路透社8月13日报道称,中国买家已完成9月和10月的大豆采购,总量达1200万吨,全部来自巴西,美国大豆出口商可能错失数十亿美元订单。
这一消息对美国农民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大豆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核心农产品,2024年对华出口额达120亿美元,占美国大豆总出口的40%。
特朗普在8月10日突然喊话中国,要求将大豆订单增至四倍,并承诺提供“快速服务”,正是对这一危机的应激反应。然而,这种近乎乞求的姿态并未打动中国市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已升至71.1%,而美国份额降至21.1%。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农业部在8月13日发布的报告中,因种植面积减少而下调大豆产量预估,导致芝加哥期货价格飙升,但这一市场波动并未改变中国买家的采购策略。
美国农业困境的根源,在于特朗普政府此前的关税政策。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和非关税措施逐步降低对美依赖,而美国农民却因政策反复承受巨大损失。
2025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较预期减少250万英亩,部分农场主已开始转向玉米等替代作物。这种结构性调整一旦形成,即便未来关税问题解决,美国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中国市场份额。
«——【·中国破局之道·】——»
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以“坚决反对”四字回应,展现出坚定立场。在实际操作中,中国通过三大策略化解压力: 其一,能源进口多元化。
2025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达19.6%,同时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并加大从巴西、圭亚那等新兴产油国的采购。这种布局使中国在应对美国制裁时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 其二,农产品供应链重构。
中国在2024年从巴西进口大豆7465万吨,较美国多5251万吨,并与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深化合作,形成“南美三角”供应网络。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提升国内产能,2025年国产大豆产量预计突破2000万吨。
反制工具创新。中国在中美关税谈判中采取对等策略,如暂缓部分关税并保留10%报复性关税,同时运用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非关税工具反制美国霸凌。
«——【·结语·】——»
在这场博弈中,美国的关税大棒看似挥舞得虎虎生风,实则已陷入“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中国以“坚决反对”为盾,以多元化策略为矛,正逐步瓦解美国的战略围堵。
而贝森特在G7峰会遭遇的冷场,或许只是美国霸权式微的一个缩影——当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单边主义的黄昏便已悄然降临。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