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大家都好奇为啥9月3日阅兵?值得深思!

嘟呦嘟嘟 · 2025-8-31 09:04:28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许多人认为这是日本投降的时刻,标志着二战的结束。然而,这一历史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层次含义与政治博弈。而中国在选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期时,偏偏将阅兵时间定在9月3日,这一选择背后,承载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政治意图,甚至连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的领导人都纷纷确认要参加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大阅兵。那么,为什么中国不选择8月15日,而是选择了9月3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选择,而是背后充满了多维的战略、历史和哲学考量。
一、阅兵日期的背后:从历史看日本“投降”真相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虽然8月15日被广泛认为是日本投降的日期,但实际上,那只是日本昭和天皇发布的终战诏书的日期。所谓的“终战诏书”并非一纸投降书,而是一个宣布战争结束的“告示”,其中没有提到“投降”或“战败”等词汇。更为奇怪的是,战后日本官方的一些表述中,还暗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承认战争失败。
这份诏书表面上是昭和天皇的辞令,实际上却隐含着日本当时在全球局势面前的无奈和尴尬。天皇在诏书中提到:“为了大东亚的解放,帝国已尽力,但敌人的残酷手段使得我军无法继续作战。”在这一段话中,天皇依然坚称侵略并非日本的本意,而是为了“帝国臣民之康宁”,而战争的结束只是“世界大势所趋”。显然,日方并未真正承认战争失败,而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压力,强调日本的无奈。
然而,在这份终战诏书发布后,实际战斗并未立即停止。直到8月17日至18日,华北的日军才接到停战命令,而东北的战斗直到苏联红军进入并占领满洲后才宣告结束。这一切表明,虽然8月15日成为了日本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日子,但真正的投降仪式,却是在9月2日的密苏里号上举行。
1.jpeg

二、为什么选择9月3号?

既然日本的投降并非简单的“8月15日决定”,那为什么中国不选择8月15日,而是选择了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呢?
这一日期选择,看似仅仅是差了19天,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政治含义。首先,美国无疑是二战的最大赢家,9月2日的投降签字仪式正是在美国的密苏里号上进行的。如果中国也在9月2日举行阅兵,这无疑会给全世界留下一个印象:中国是在美国主导下取得胜利的。作为当时世界战后的主导者,美国希望让所有国家铭记,胜利的时间是由美国定下的,胜利的秩序也由美国来构建。
但中国选择了9月3日,正是在强调:我们不接受任何国家来定义我们的胜利时刻。我们有自己的历史,我们有权力去定义自己的胜利。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民血与火的历程凝结成的见证,是我们自己争取的胜利,而不是他国施舍的结果。
2.jpeg

三、从战略到历史叙事:中国的独立与尊严

中国选择9月3日阅兵,显然不仅仅是在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崛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选择9月3日,是为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即那些试图篡改历史、扭曲抗战胜利事实的行为。9月3日的阅兵,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叙事体系,胜利的背后是数千万人民的牺牲和无数战士的鲜血。
通过阅兵这一庄严的仪式,中国不仅仅是在纪念过去的胜利,更是在重新塑造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构建新的国际话语权。历史叙事的权力,意味着谁能掌控历史,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正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对历史的主权和自信。
3.jpeg

四、哲学的深度:胜利是生死之间的存在

从哲学的层面来看,选择9月3日阅兵,也是中国对历史的一种存在主义的回应。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即一个人的存在先于他所被定义的本质。在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非外界定义的“偶然”,而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实现的必然胜利。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宣示的不是外部施舍的胜利,而是对历史的正视和对牺牲者的纪念。
这一选择,反映了中国从“被侵略的奴隶”到“历史主人公”的身份转变。这不仅仅是政治的象征,更是哲学的宣告。中国人民通过这一历史节点,不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势力肆意篡改他们的历史,不再允许任何外部力量轻视中国的胜利。通过阅兵的方式,中国宣告:这场胜利属于我们,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五、全球视角: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考量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9月3日阅兵的意义也不止是一个纪念日,它还代表了中国与世界之间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领导人的出席,表明了他们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崛起的认同和支持。在这种背景下,9月3日的阅兵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展示,更是中国向全世界传递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的方式。
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旧有的霸权体系正在瓦解,新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步形成。中国通过9月3日阅兵的形式,告诉世界:我们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世界秩序的制定者。我们是主动参与者,我们愿意共同推动全球合作与共赢,而非参与零和博弈。
结语:历史的修正与未来的承诺

选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背后浓缩了中国人民80多年来的智慧。这一日期,承载着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阅兵这一形式,中国不仅仅是在纪念过去的胜利,更是在宣告未来的战略愿景:我们尊重国际规则,但不做任何规则的奴隶;我们铭记历史的苦难,但不沉溺于仇恨;我们展示军事实力,但追求的是永久的和平。
通过9月3日的阅兵,中国不仅对历史进行了修正,也向世界展示了它对未来的坚定承诺: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建立,合作共赢才是未来的唯一出路。8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智慧和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这一切,正是通过9月3日的阅兵,得到了全世界的见证。
4.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