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我国为什么要定在9月3日阅兵

榴莲不打滑 · 2025-8-31 09:13:46
2025年9月3日,中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
此次阅兵选择在9月3日而非传统的10月1日国庆日,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考量。
1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抗战胜利的历史符号化:9月3日是中国法定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源自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选择这一天举行阅兵,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和对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地位的重申。在历史哲学层面,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政治建构”,通过仪式化的方式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民族认同的核心符号。
历史贡献的国际正名:
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不断淡化中国在战争中的贡献,甚至有些日本动漫美化了侵华日军的形象。阅兵是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应,是通过国家行为重塑历史叙事的努力,旨在恢复中国在全球反法西斯历史中的应有地位。
从苦难到辉煌的叙事逻辑:展示国产化率100%的先进装备,与1949年开国大典上“万国牌”武器形成鲜明对比,构建了一种民族复兴的线性历史观——从屈辱到崛起,从依赖到自主。这种叙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
2 政治哲学与国家主权的彰显
国家主权的仪式化表达:阅兵是国家主权的具象化展示。法国政治哲学家勒南曾指出“日常公投”理论,认为国家存在需要每日的认同确认,而阅兵正是这种理论的极致体现——通过盛大的仪式,强化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主权权威的认可。
中国展示的军事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84%为首次亮相,这体现了“止战之剑”的防御性国防理念。这契合了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以剑承诺”理论——主权的最高职责是提供安全,而强大的国防能力是现代主权国家履行社会契约的基础。
“祀与戎”的传统政治智慧:孔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阅兵完美融合了祭祀(纪念先烈)与军事(展示武力)两大国家职能。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军事力量必须与道德合法性结合,权力必须以正义为基础。

3 国际秩序与全球权力的再平衡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申与重构:中国通过阅兵强调自身作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基者之一的角色,但同时也寻求对秩序的革新。随着石油美元体系崩溃,沙特对人民币结算比例突破25%,东盟启动本币结算体系,中俄共建SWIFT替代系统,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
多极世界的仪式性宣告:美英法领导人集体回避阅兵,而普京打破12年惯例进行四天深度访问,这种对比象征着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阅兵成为“全球权力账本重估仪式”,宣告一个多极世界的到来,中国旨在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文明国家的回归: 中国不满足于仅仅成为民族国家,而是追求成为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典范。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力,更是一种替代西方现代性的可能性——将传统文明底蕴与高科技军事力量结合,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霸权主义的国家安全模式。
4 两岸关系与民族共同体构建
民族认同的政治表达:首次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观礼,这一安排具有深远意义。它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叙事,凸显两岸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民族命运,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政治表达。这一举措在象征层面构建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空间,为政治统一奠定认同基础。
对“台独”的历史与军事双重警示:阅兵既通过历史叙事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和历史事实,又通过展示先进军事装备(特别是针对介入性武力的反制能力)传递清晰警示——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防止领土分裂。
5 哲学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政治
纪律身体与民族身体: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在阅兵中得到极致体现。受阅官兵“百米不差分毫,百步不差分秒”的标准,体现了政治权力对个体身体的规训达到极致。但这种规训不是压抑性的,而是生产性的——通过个体身体的纪律化,建构出一个统一的“民族身体”意象。
痛苦与荣耀的辩证:媒体报道强调官兵训练的艰苦——作战靴因长时间踢正步变形开裂,作训服上的汗渍凝结成地图状的盐霜,这种“痛苦叙事”将肉体痛苦转化为精神荣耀,体现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当代变体——只有通过痛苦和忍耐,才能获得真正的承认和尊严。
6 仪式与新时代政治神学
世俗社会的神圣仪式:在现代世俗社会,阅兵成为一种准宗教仪式,提供了集体狂欢和神圣体验的替代品。通过盛大的场面、精确的动作、强大的装备,国家展示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权威,公民通过观看和参与,获得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和超越感。
时间政治学的实践:选择9月3日而非10月1日,体现了对历史时间的重新锚定。中国不再仅仅强调1949年共产党执政这一政治时间点,而是回溯到1945年甚至更早的抗战时期,构建一种更悠久、更包容的政治合法性时间线。这种时间政治学的调整,旨在整合更广泛的历史资源和民族认同。
结语
2025年9月3日的大阅兵,是中国精心设计的一场多维政治沟通。在历史层面,它是对正义叙事和民族记忆的重申;在政治哲学层面,它是国家主权和现代性的仪式化表达;在全球秩序层面,它是多极世界来临的宣告式。
阅兵远不仅是军事展示,更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种政治哲学陈述——一个曾经遭受百年屈辱的文明古国,如何通过自我革新和历史回溯,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民族复兴之路,并试图为全球秩序贡献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场阅兵试图传递的最深层次信息是:中国既是一个需要被世界正视的强国,也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文明模式和政治哲学。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