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绝非简单的军事展示,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考量。1945年9月3日这个特殊日期的选择,本身就是中国对历史叙事权的主动把握。日本《终战诏书》通篇避谈"投降"二字,反而将侵略美化为"解放",这种历史修正主义行为恰恰凸显了中国确立自身历史叙事的必要性。中国战场在8月15日后仍在继续战斗的事实,证明抗战胜利不是西方恩赐,而是中华民族用3500万军民鲜血换来的。
从军事角度看,此次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进步,更是中国国防理念的革新。新型四代装备、无人智能系统、高超音速武器等亮相,标志着中国军队已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种军事透明度既是对潜在威慑的展示,也是对国际社会的负责任态度。当军事博主们对新型装备"语无伦次"时,恰恰说明中国军事科技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阅兵的社会功能同样值得关注。它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集体记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抗战老兵观礼、装备方阵受阅等环节,构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这种集体记忆的塑造,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当亿万国民同时注视着战机掠过天际,这种情感共振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国民教育。
九三阅兵是中国历史叙事权、军事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展示。它既是对历史的郑重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捍卫真相才能守护和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