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要选在9月3日这一天?这十几天的时间差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段历史真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欧洲战场快要结束的时候,英美联军和苏联就发生过著名的投降日之争。
1945年4月30日,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在总理府的地下室选择自杀,当天晚上的9点50分,苏联红军把军旗插上了国会大厦,定格了历史的重要时刻。按照斯大林的想法,柏林是苏联红军打下来的,纳粹德国理应向苏联投降,可没想到的是,德军害怕遭到苏联红军的清算,所以在得知苏军进城后,疯狂的向西边逃跑,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德国和英美没有太大的仇恨,就算投降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置,可如果向有着血海深仇的苏军投降,那肯定会是极其悲惨的结局,所以就出现了战争史上非常魔幻的一幕,一边是苏联红军在追击德军,一边是德军一路狂奔,主动向英美投降,最后赶在苏联之前,德军投入了英美的怀抱。
5月5日,希特勒的接班人邓尼茨向英美传达了自己投降的愿望,5月7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盟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听闻消息,斯大林勃然大怒,因为一旦接受这个事实,那就意味着欧洲战场的胜利果实将会被英美窃取,历史会记载,是英美联军击败的纳粹德国,后人将无法得知事情的真相。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也为了维护苏联的战争胜果,5月7日斯大林对外宣称,德国必须向苏联重新投降一次,否则战争还会继续。斯大林一边放出狠话,一边命令百万苏军向布拉格90多万的德军发起猛攻。眼看苏联人不好应付,最后德国无奈的宣布再次投降一次。5月8日,在朱可夫元帅的支持下,德国人在柏林又一次向苏、美、英、法军队统帅部的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两天之内连续投降两次,这成了世界战争史的一大魔幻案例。
回到最初的问题本身,为什么我们不选择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而要选择9月3日呢?因为战争进行到了1945年8月份的时候,日本人还在负隅顽抗,他们并不打算直接投降,而是妄想拉苏联下水,让斯大林去进行“调停”,以争取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甚至他们还想保留一部分的侵略成果。所以哪怕是美国丢下两颗原子弹后,日本人依然心存幻想。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终战诏书》,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很多人以为这就表示日本正式认输了,但实际上所谓的《终战诏书》与其说是一个投降公告,倒还不如说是日本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的一个通知,压根就看不到一点日本投降的诚意,比如说,诏书几百个字,就没出现过投降二字,日本天皇的用词始终是终战,这更加像给盟国发了一个通知---我不打啦,而且诏书的内容更加离谱,一个投降声明,日本没有任何反思战争的字眼,没有认错的态度,他们在里面多次强调,他们忍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还有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描述,最离谱的是,日本人直接将侵略定义成了为东亚的解放而战。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同一时间,在中国的日军不愿意接受投降的结局,依然在负隅顽抗,零星的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8月15日不是我们战胜日本真正的纪念日,因为战事并未结束,日本天皇的投降声明也毫无诚意可言。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在场的不仅有英美苏联的代表,还有我国的代表徐永昌将军,从法律意义上讲,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向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1951年经过慎重考虑,教员决定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主要有三层考虑:1️⃣8月15日之后中国境内依然有一些零星的战事,真正的战争结束是9月2日之后的事情;2️⃣9月2日日本投降之后,4亿多中国人得知消息是9月3日的事情,当时举国同庆,也是在9月3日才发生的事;3️⃣教员认为对重要历史时间的定义应该以我(中国)为主,不受西方标准的限制。
基于这三层考虑,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也符合既定事实,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在告诉所有人: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是靠美苏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的历史贡献不容抹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