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日本8月15日投降,我国为何定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仪式

杨老师升学辅导 · 2025-8-26 16:52:24
你是否想过,日本明明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中国却将 9 月 3 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在这一天举行阅兵仪式?这看似简单的日期选择,背后藏着一段充满博弈与智慧的历史。
1.jpeg

很多人误以为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战争就结束了,实则不然。当天日本天皇发布的《终战诏书》,全文 816 字,通篇没提 “投降”“战败”,而是把日本描绘成被迫停战、为了 “万世太平” 忍辱负重的形象,还将战争责任推给外部因素。不仅如此,8 月 15 日后日军在部分战场仍在进攻,直到 8 月 17 日才陆续停火,东北地区苏军更是战斗到 8 月底。​
2.jpeg

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投降,发生在 9 月 2 日。这一天,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 “密苏里” 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签字时刻正好是 9 时 18 分,与 14 年前的 “九一八事变” 形成历史呼应。美国自然希望全世界记住 9 月 2 日这个日子,毕竟投降仪式在美军舰上举行,这是其主导战后秩序的象征。如果中国也选择 9 月 2 日举行阅兵或纪念活动,某种程度上就默认了中国抗战胜利是在美国安排下取得的。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3500 万同胞伤亡换来的胜利,岂能由他人定义?​
3.jpeg

中国选择 9 月 3 日,是对历史话语权的主动争夺。9 月 3 日是当时国内收到日本投降确切消息,并将其定为 “抗战胜利纪念日” 的日子。选在这一天,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抗战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拼出来的,我们有权利、有资格确定属于自己的胜利纪念日,而不受制于任何其他国家的安排,这正体现了中国在历史叙事上的自主性 。

4.jpeg

再看阅兵这一形式,在 9 月 3 日举行阅兵,意义更为深远。从历史传承角度,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荣耀。通过阅兵,我们能更直观地回顾那段艰难岁月,铭记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从现实意义来讲,阅兵也是一种力量展示。强大的国防力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在阅兵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能力。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国在 9 月 3 日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 —— 我们热爱和平,但也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有足够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而且,9 月 3 日阅兵还承载着特殊的外交意义。当各国领导人受邀出席阅兵活动,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更是一次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契机。中国借此机会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共赢而非对抗冲突,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5.jpeg

另外,将抗战胜利纪念日与国庆日区分开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客观、全面的历史观。抗战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成果,并非某一政党的功绩。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客观认知,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尊重。​
日本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而中国将 9 月 3 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并举行阅兵,这一选择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捍卫,也是对未来和平发展的坚定追求。每一次的 9 月 3 日,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和平的珍视,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宣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