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早晨是怎样的?
有晨钟惊心,有露水湿脚,僧人步履轻慢,朝阳将大殿的金色琉璃瓦映得发亮。新的住持带来了新的秩序,每一个角落都在小声诉说着变化。
商业化减退,寺庙气氛变得不一样
以前,走进山门,耳边能听见功德箱前的扫码声,鼻腔里满是高价香气。自从换人之后,一切开端都换了脸。门口的香摊悄然消失,删除了那些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高价标签。
多少钱才够表达心意?
也许只需一炷清香,不必数字竞逐。现在的功德箱用木头做成,零钱轻轻一投,便是心愿。
方丈的屋子也没了那些讲究
从摆设到对联,从招待会到谈论佛学。现在方丈室不是会客厅,更像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墙上挂着的是旧红纸写的字,柴门素墙,空空如也,佛语淡淡。
多余的配置都回到了藏经阁
过去传说香火旺,游客一路奔着高价香与光鲜财气,如今大家谈起的却是免费斋饭会不会回来。
寺里斋堂暂且关上门,城外寒碜的人们还在等待。新住持说要重新规划,未来大家也许能在善意中坐下吃上一碗饭。
斋饭堂的门,是不是终有一天会为所有人敞开?没有人现在能做到肯定,但希望在空气里浮动。
和变化一起到来的,还有新的规则。
住持换人,许多旧事成了风景
方式变了,僧人们不再穿梭于人群中推销纪念品,也没有谁再抱着二维码到你面前。少了打扰,多了肃静。
僧人们回田间劳动,手里也不光是佛珠
有种田的僧人、有念佛的僧人,有人说这像极了老寺庙的日子。
有的人离开,也有人留了下来
有人觉得不适应,有的人却正好喜欢这份简单。门下的旧僧离开了,也有新的面孔加入。
寺外还有野和尚招揽来往游客,为人看相,收取不菲的费用。景区热闹却混杂,真僧假僧,光影交替。
商业与佛法的碰撞,成为过去的话题
之前有关释永信的话题经久不息。他的名片上热衷于企业数,少林寺成了注册商标的集合点,寺庙旗号挂在不同地方。
关于过去的数字:“706个商标、18家企业“——如今成为历史的符号。
外媒称他是“CEO”,国人议论纷纷。“寺里香贵、寺外闻名“——曾经的少林,活跃在媒体与市场之间。
新方丈印乐法师带来了不一样的空气
农禅合一,大家能看到穿僧袍的师父下地劳动。有的僧人舍得亲自耕作,有豆子、红薯,那是自家田里的收成。想吃的游客可以拿点带走,不收一分。
免费不是口号,是一种开始。
“心诚则灵”,是新木牌上的六个字。
比起扫码的功德,这样的提醒更让人心安,也更真切。
僧人流动变得少了,推销和布施的场面已经不见。
寺内的声音开始安静下来。
斋堂何时重开?众说纷纾
现在斋饭堂关着门。过去有白马寺的例子,有人说也许很快又能免费施食。但寺里人多,游客更多,管理也要跟上。
新住持亟需平衡老传统与新现实之间的线
善意需要秩序维护,信众期待落到实处。善举不是一时的新闻,而是长久的心愿。
方丈室的对联、日常里的细节
对联从“永信方丈“变成了“万古是非浑若梦,一句弥陀作大舟“。意思好懂:世间恩怨无常,佛法渡人如舟。对比过去追求存在感,如今更有禅意和心思。
有网友评论:
“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外面的武僧表演依旧
过去武僧归寺,现在表演团体自立门户。可对多数游客来说,少林寺依旧等于武僧。景区表演照旧,门票依然,游客来往不断。
乱象仍在,只是已经边界分明。
传承、信任与未来的希望
有人把辉煌归功于某一代方丈,有人说厚重的历史才是根本。1500年的传承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无数人的守护。
每一次更迭后,人们都盼望新的治理能让寺庙更加清净。真正的佛门,是靠日复一日的小事做出来的。
住持印乐法师才上任一个月,就让很多人看到变化。官媒也特意发文,提到商业气息降低、修行回归、寺内秩序变明。
更多人相信,是踏实的改革,而不是花哨的数字,才会让寺庙更有底气。
大家都在等,等着下一个月,看看少林寺会怎样焕新颜。
佛门讲究缘分,时代讲究管理。现实里能做的,是让每一个细节变回原本的样子。
这几点非常清楚:
——“商业气息褪去,游客依旧。”
——“僧人修行更纯粹,寺庙声誉渐好。”
——“期待未来,且看变化继续。”
每个人都能从变化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