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预料到,少林寺的变动竟然如此迅速。7月27日,释永信被注销戒牒并接受审判,7月29日,印乐法师便接过了住持之位。
如今,少林寺方丈换任已过去一个月,寺院的变化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官方媒体再次发声,详细介绍了寺院的三大变化,并揭开了释永信的“遮羞布”。
第一,免费清香取代百元香火,佛门 CEO 时代落幕
“以前来少林,大雄宝殿前的僧人盯着你扫码捐功德,不捐就甩脸子;现在进门就能领三炷免费香,木牌上就四个字 —— 心诚则灵。”
过去一进寺门,就有人兜售高价香,如今全没了,改为免费提供清香;殿前那些能扫码捐款的功德箱,8月中旬去试时也全都无法付款,理由是“正在整理财务”。
刚从少林寺回来的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评论区瞬间炸了锅。
这场让游客直呼 “久违” 的变化,始于印乐法师接任少林寺住持。
释印乐,俗名尹清全,1966年生于河南桐柏县。家境清贫,少年时常在山上放羊。17岁那年,他只身前往桐柏山,在海勃法师门下剃度出家。
在1983年少林寺尚未商业化,僧人们依旧以诵经修行为本。 他却能二十年如一日,在佛学上啃硬骨头,后来甚至取得本科学历——在当时的僧侣中,这可谓极为罕见。
在此之前,释永信执掌少林三十余年,曾斥资 4.5 亿在郑州拿地,还在海外多地盖寺院、建酒店度假村,连国外媒体都直言:“释永信不是方丈,是佛门 CEO。”
寺内多个功德箱都贴着二维码,有人捐了五位数才被 “笑脸相迎”,若是只拜不捐,很容易遭遇冷遇。
有意思的是寺里的那些老物件。释永信时期的少林寺,商业气息比香火味更浓。
过去释永信的方丈室装修得富丽堂皇,像个小皇宫,古董摆得到处都是。
如今全都撤掉,恢复成一间普通的禅房。
有人拍了照片传到网上,对比图里,昔日的金丝楠木家具不见了,只剩下一张木桌。网友直呼:“这才敢叫方丈室。”
说实话,这两人放在一起,反差之大,简直像“佛法”对上“发家”。
释永信走到哪儿都有轿子抬着,衣着光鲜,活脱脱一副企业老总的派头。而释印乐却完全不同,瘦得像根干柴,一年四季都是灰布袍、旧布鞋,从来不摆架子。
脸上总挂着淡淡的笑,见人就合掌点头:“阿弥陀佛,平安。”
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方丈”,倒更像村口那个总是热心递茶的老大爷。
如今,印乐法师带着 “农禅结合” 的理念而来,从免费清香到现金功德箱,从僧人下地到财务透明的期待,少林寺正一点点剥离 “商业外壳”,回归大众心中 “佛门清净地” 的模样。
其
第二、僧人下地种庄稼,游客:这才是少林该有的样子
释永信时代的少林僧人,留给大众的印象往往和 “商业” 绑定。
有人见过僧人在 “法宝流通处” 推销高价佛珠,有人碰到过僧人拿着二维码追着游客要 “布施”;
更离谱的是,释永信的亲弟弟曾任少林寺慈善协会会长,不少想攀关系的人,花重金求他的墨宝,一幅字画的价格能抵北京一套房。
彼时的少林寺,更像一个 “家族生意场”,僧人念经的身影少见,参与商业活动的场景却屡见不鲜,管理混乱的吐槽,在游客评价里随处可见。
印乐法师带来的,是一场 “修行归位” 的变革。
释印乐在白马寺任职时就能看出他的品行。
那时候他担任白马寺方丈,要求全寺僧人都必须参与农作。
他甚至主张:“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吃饭!”
直到今天,白马寺的僧人依然延续着这样的做法。
如今在少林寺,印乐法师常带着僧众开辟农田,种玉米、红薯、青菜,有人拍到过他穿着僧袍开拖拉机收割庄稼的画面,
游客还能收到寺里免费送的豆子、蔬菜。
如今在少林,这样的场景也多了起来:
僧人们不再随意外出接触游客,而是在寺内种地、扫地、引导礼佛,偶尔能看到身着僧袍的身影在菜园里劳作,阳光洒在田埂上,倒有了几分 “晨钟暮鼓、耕读传家” 的古意。
这一改动,让一些早已习惯安逸日子的僧人难以接受。山下的商贩说,确实见过熟悉的僧人提着行李下山。
虽说寺里否认有“离职潮”,可这话头还是传得满城风雨。网友倒是看得通透:“走的是想赚快钱的,留下的才是真修行的,这不是坏事。”
有趣的是,这场变革不仅没让游客减少,反而吸引了更多人来 “验证变化”。不少游客特意带着 “以前的少林记忆” 来打卡,看免费香、看僧人种地;
还有网红开着直播 “云游少林”,镜头里没有了推销的僧人,只有缭绕的香火和宁静的殿宇,弹幕里满是 “终于找回少林的感觉了”“这才是佛门该有的样子”。
第三,更关键的差异,在 “财务透明” 上。
印乐法师在白马寺时,就推行了财务公开制度 —— 寺内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一砖一瓦花了多少钱,都能让信众看到。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措,全国不少寺院都做到了,但偏偏是释永信执掌少林三十余年,从未实现的事。
少林寺前的烧香拜佛已不再与金钱挂钩,大雄宝殿前曾经高价的香摊早已撤除,取而代之的是免费发放的清香,回归了“心诚则灵,一炷为敬”的初心。
同时,曾充满商业气息的扫码功德箱被简单的木质箱子所替代,倡导“功德随喜”,佛祖在上,重在心意,无需攀比。
如今大众期待,等印乐法师摸清少林的情况,这份 “透明” 也会落到少林头上 —— 毕竟,少林寺的每一分香火钱,都该用在文化传承和公益上,而不是不明不白的 “商业投资”。
少林的未来,该回归文化本身
当然,变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如今少林寺景区内外,仍有不少 “乱象”:有人穿着僧袍冒充 “少林僧人”,给游客看相算命、行医治病,借机收高价;路边摊贩卖着 “开光法器”,实则以次充好;还有少林武僧团表演,虽已和少林寺脱离关系,但游客仍会将两者绑定。
这些问题,需要印乐法师和当地文旅局共同发力解决,但至少现在,他已经赢得了大众的信任 —— 因为大家看到了 “回归” 的诚意。
有人曾说,是释永信让少林走向世界。但别忘了,少林是传承了 1500 年的文化瑰宝,不是谁的 “商业跳板”。
如今印乐法师让少林重新以 “佛门清净地” 的模样,站在大众面前。
结语:
免费清香的烟火还在飘,僧人的锄头还在地里动。
少林寺千年的香火,烧的从来不是金银,而是人心的敬畏。当商业的尘埃落定,留下的应是禅的本真与武的风骨。
印乐法师手中的扫帚,扫的不仅仅是寺中的铜臭,更是世人对“清净地”的误解。毕竟,能够传承千年的,不是商机,而是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