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子,释永信的名字又跑到大家面前,但这次跟过去那些关于少林寺的热闹不太一样。平常人一瞧新闻,那几个字眼就扎眼得很——中国佛教协会下了定论,释永信的戒牒给注销了,等于公开断了念想,让所有人瞧个明明白白。这事儿一出来,有人笑,有人说“也该有个说法”,仿佛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被扔了出去。
“和尚”不再是和尚?这事让人不太容易消化。前一天还风光得很的方丈,突然之间,身份都被收走了。对释永信来说,或许最难受的不是别的,是这场声明里连点回旋余地都没留。“你走吧,和我们没关系了。”会有人记得,他曾带着少林寺走到这样的地步,可最后什么都不剩下。
有人纳闷,怎么这么突然——其实风声早就在坊间传了很久。财经新闻、社交网络,甚至菜市场大爷大妈都听说过他家事那点事。大伙儿嘴里念的除了经文,还能蹦出好几个带数字的新闻标题。可这回不是小范围流言,而是佛教协会正式发文,字字句句,像一张账单摊到桌面上,谁也躲不过。
“怎么会搞成这样?”有信徒轻轻问了一句。坊间说释永信动过财路,也有人咬牙切齿说他生活不检点,传出私生子什么的。往日里那些满是乌烟瘴气的传闻,都被会议纪要捞出来,在纸面上停留。人们真想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的?也许什么都有,也许都没有。这种事光靠几个文件其实说不明白。
放下释永信,大家目光其实很快就转到了新来的释印乐身上。变化就像翻书,“昨天还是你,明天已经换人”。释印乐从白马寺过来,外头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此刻却被推进最亮的灯下。新住持没什么铺张,第一时间下手,把少林寺多年堆起来的商业招牌开始一件件地撤——高价香火停,商业合作砍,寺里的田地重新让人去干活。很多人说,这下子,和尚终于又像和尚了。
奇怪的是,有些网友又不舍释永信。网上留言,说“没有他,哪有今天的少林寺”“18家公司、十亿年收入,没人比他能干”。只要愿意翻查帐,大家都能找到:门票几乎比城市里头的博物馆还贵;开光串珠,一串好几千块;逢年过节,武术表演单单一票价比演唱会都高。寺里的钟声,不知是谁为谁敲响。这种热闹,现在也许都散了。少林寺少了些人流,账面数字冷了下来,却好像多了点安静。
以前那些穿得亮闪闪的“少林”商标——衣服、饮料甚至灯泡,莫名其妙全沾上这个名号。新方丈开口说“牌子该还的就还”,一下子搞得许多商家连夜找人换包装。有人开玩笑:“一夜之间,少林寺变回庙,新老板不让跟着玩了。”本来热闹的商业帝国,像泄了气的气球,“噗”的一声,再没人敢往上蹭名气。
谁在意和尚多卖点年货?其实不是大家对赚钱有多气愤,是心里某种说不出的别扭。信佛的,烧香的,年年排队捐点香火钱,到头来见着方丈开豪车、住大别墅,难免寒心。这不就是信任被消耗殆尽的感觉?新住持要拉回点尊严,第一步就是让寺里人别像商人,照照镜子还像个和尚。信众们坐在边上看,心里除了疑问,大多还是希望能安生过日子。
真的是因为一个人改变了一切吗?其实这场风波,多少年都有人猜会不会到来。不少年前,一些老和尚就发过牢骚,说庙本来就该安静,可现在热闹得像庙会。和尚管生意、把庙变市场,不少老人接受不了。有的游客却反过来说,没了这些,少林寺还能养活自己吗?虽然嘴里说寺庙“清净为好”,可真到没钱活不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不是每个人都有答案。
一切都变了样。牌子退了回去,钟声轻了下来。少林寺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只有几个僧人在晨雾里挑水、种地。武功表演、旅游团、特产商铺也许还会有,但已经没那么扎眼。人走茶凉的冷静,或许才真正属于这样的庙宇。至于释永信,褪去了名声和地位,成为了过去很快被遗忘的那个人。剩下的人和事,还是得自己慢慢过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