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普京专机降落在莫斯科不到24小时,克里姆林宫的热线就进入了超负荷状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相继接到来电,紧接着印度总理莫迪也接到了普京的通报电话。
四通电话,传递的是同一个核心信息:阿拉斯加会谈的内幕详情。耐人寻味的是,通话名单上没有北京。
同一时刻,基辅的泽连斯基签署了第599/2025号总统令,对39名个人和55家企业实施制裁。长长的制裁名单上,43家俄罗斯公司、10家中国公司以及2家白俄罗斯公司赫然在列。
这些企业大多涉及无人机核心部件供应,特别是人工智能无人机开发商ZalaAero、SmartBirds和Vostok设计局,以及为无人机提供AI解决方案的Neurolab和无人系统与技术中心。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特别强调,正在与合作伙伴协调推动这些制裁在全球管辖范围内的同步实施。
两天前的阿拉斯加会谈,表面平静却暗藏玄机。普京与特朗普的闭门会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远超常规外交会晤时间。会谈结束后,特朗普面对镜头毫不掩饰地打出满分10分的评价,普京则带着罕见的轻松神情透露双方达成了“未公开的协议”。
核心共识聚焦在俄乌冲突解决方案上。普京首次松口表示俄罗斯“真诚地希望结束这场冲突”,并原则性接受特朗普提出的“领土交换+安全承诺”框架。
知情人士披露,俄方可能要求乌克兰承认其对顿巴斯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换取俄军停止在哈尔科夫等方向的军事行动。但这一方案面临乌克兰宪法禁止领土割让的障碍,泽连斯基政府也多次公开拒绝类似提议。
会谈中普京的一句表态引发全球解读:“若特朗普当年在任,俄乌冲突不会发生”。这句话既是给特朗普的政治背书,也暗示了美俄关系存在重启的可能窗口。
面对美俄突然走近,泽连斯基政府明显感受到压力。签署制裁令的同一天,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发表声明直言:“俄罗斯军工联合体是维持战争机器的关键,无人机供应商更是战场上的致命环节”。这份针对性极强的制裁清单,可视为基辅对阿拉斯加会谈的应激反应。
更具战略意图的是泽连斯基近期频繁的外交动作。在普京连打电话的同时,泽连斯基紧急联络了柏林、巴黎和布鲁塞尔,核心诉求直指“欧洲不能当看客”。
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相继表态支持,形成与美俄谈判平行的欧洲协调机制。
战场数据揭示了更现实的困境:7月份俄军控制了275平方英里区域,乌军仅夺回30平方英里。这种不对称优势使普京能从容抛出“空中停火”提议,而双方近期就交换1000名战俘达成协议更凸显战场外的博弈正在升温。
普京选择通话对象的标准暗藏玄机。四国中有三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存在特殊的历史纽带和安全依赖。印度则是俄罗斯武器传统买家,在西方制裁背景下成为俄能源重要出口市场。相较之下,中俄互动呈现另一种模式。
普京启程赴阿拉斯加前,与中方进行过充分沟通,明确保证美俄谈判不会影响中俄关系。这种铺垫使后续通报不必拘泥于形式。
8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普京打电话次日就主动表态:“乐见美俄保持接触,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时间点的精准契合,凸显两国政策协调已达到相当默契程度。
另一个关键细节是普京的访华行程。按计划他将在两周后抵达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深度访问。
这为双方提供了比电话沟通更有效的交流渠道,复杂的局势分析和战略协调更适合在面对面会晤中展开。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两国拥有充分的战略缓冲空间,无需通过即时通话证明什么。
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谈后宣布:“我们正在安排泽连斯基与普京见一面,我本人也会参加”。这句话表面上推动和谈,实则将压力全数转嫁给乌克兰。
但实际操作面临多重障碍:俄罗斯坚持泽连斯基政府因戒严状态推迟选举已失去法律合法性,而乌克兰则要求谈判必须有欧洲国家在场。
美俄达成的初步共识面临三重考验:乌克兰能否接受领土调整方案;欧洲是否认可美俄主导的谈判框架;停火线具体划定的技术难题。
特朗普宣称俄乌停火“只差两步”:泽连斯基接受条件,双方按新界线后撤。但这两步涉及民族尊严与国家安全,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更深的矛盾在于各方目标错位。俄罗斯要固化战场收益,乌克兰追求主权完整,美国需要外交政绩,欧洲关切安全架构。这种复杂性解释了为何在普京四通电话的名单上,中国未被列入——北京不必卷入这些短期博弈,只需保持建设性中立立场。
当泽连斯基的制裁名单引发西方媒体聚焦中国公司时,北京保持了惊人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源自对国际关系本质的清醒认知:大国的战略协作从来不需要即时通话记录来证明。
普京专机将在两周后降落北京,届时四天的深度对话,可能比一百通电话更能定义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未来。
消息来源:普京与多国领导人通话
2025-08-18 13:23·光明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