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一纸公告将少林寺推入舆论漩涡: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因涉嫌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被注销戒牒并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次日,洛阳白马寺方丈释印乐临危受命,成为少林寺新任住持。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交接,不仅撕碎了释永信苦心经营的“佛门CEO”形象,更暴露出宗教商业化与修行本真的激烈碰撞。
释永信的“商业帝国”与信仰崩塌
自1988年执掌少林寺以来,释永信以惊人的商业嗅觉将这座千年古刹打造成全球瞩目的文化IP。从注册700多个商标、创办淘宝店铺,到与好莱坞合作拍摄《少林寺》系列电影,他构建的“少林商业版图”年营收超2亿元。然而,这种将禅宗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的做法,早已埋下隐患。
2015年,释永信便因“私生子门”“经济问题”遭举报,但凭借复杂的利益网络与舆论操控,事件最终不了了之。直到2025年,审计部门在少林寺账目中发现巨额资金流向不明,司法机关介入后,其私生活丑闻与经济犯罪证据链逐渐浮出水面。这位曾身披16万元袈裟、与政商界名流把酒言欢的“和尚总裁”,最终因背离佛教清规戒律而跌落神坛。
释印乐的“农禅并重”与修行本真
与释永信的张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释印乐的质朴与低调。这位16岁出家、在白马寺修行20年的高僧,始终遵循《百丈清规》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他亲自驾驶挖掘机平整寺院土地,带领僧众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所得粮食除自给外,还免费分发给香客。白马寺内没有售卖机、功德箱无二维码,甚至开光仪式也分文不取。
“他像个普通庄稼汉,皮肤晒得黝黑,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曾与释印乐合影的游客回忆道。这种扎根土地的修行方式,让他在中泰、中缅佛教交流中赢得广泛尊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缅甸政府颁发年度宗教勋章。2019年,时年53岁的他仍亲自扛80斤麦袋入库,用行动诠释着“出家人以苦为师”的信念。
时代之问:宗教商业化何去何从?
释印乐接掌少林寺后,迅速叫停多项商业合作,拆除寺内LED广告屏,恢复晨钟暮鼓的传统功课。他提出“文明寺院”“生态寺院”“和谐寺院”建设方案,强调佛教活动场所应回归“清净庄严”的本质。这一系列举措,被学者魏德东视为“对宗教过度商业化的纠偏”。
“永信的问题是个人堕落,但少林寺的商业化模式需要反思。”魏德东指出,释印乐的农禅实践与戒律坚守,恰是破解“信仰消费化”困局的关键。当游客在少林寺法物流通处看到简陋的木制香炉取代镀金佛像,当僧人们重新拿起锄头而非合同书,这场权力交接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中国宗教界回归本真的标志性事件。
释永信的陨落与释印乐的崛起,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与修行精神的终极对决。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少林寺的钟声能否重新唤醒人们对精神净土的向往?答案或许就藏在释印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中——那双手,既握得住锄头,也捧得起佛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