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初秋的清晨,少林寺外的柏树静悄悄,却挡不住一条爆炸性消息传来——昔日呼风唤雨的方丈释永信,被中国佛教协会连发“三级声明”劝退,戒牒作废,涉嫌刑事犯罪。消息一出,坊间炸锅:一个把少林寺打造成“世界名片”的男人,怎会落得如此尴尬?
很多人忘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嵩山人。1965年,他出生在安徽,家境比普通农家略好。1981年春,他搭汽车、徒步、问路,一口气闯到少林寺,只为当个“武僧”。寺里僧人嫌他年纪小,劝他回头,他却赖着不走,直到见到行正长老。
那年少林寺破败得像无人看护的老院子,十几个上了年纪的和尚,一边念经一边下地种玉米。饭菜只有玉米面糊糊和硬馒头,行脚出门更是艰难。释永信揽下脏活累活,连夜修墙、生炉子,嘴上不叫一声苦。
行正长老欣赏这股狠劲,出门奔波就带着他。没钱买火车票,两人蹭货车;旅馆住不起,就睡火车站长椅。一次次被人白眼后,小伙子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让少林寺阔气起来,再也不求别人脸色。
1999年,行正长老圆寂,年仅34岁的释永信接过少林寺“管委大印”。他第一招是成立武术表演队,到处巡演;第二招注册公司、申请商标,把功夫茶、素饼、功夫鞋一股脑做成商品:“只要赚钱,寺里香火就旺。”
几年间,少林寺像插了翅膀:境内外十几家公司、数百个商标、一年营业额惊人。游客摩肩接踵,香客排队如长龙。有人点赞他“会算账的和尚”,也有人骂他“把寺庙炒成超市”。
钱滚滚而来,他的生活水准肉眼可见地飞升:手中檀木念珠数十万,喝的茶叶价值一辆小轿车,座驾更是豪华加长版。寺里老和尚见他,要双膝着地行礼。少林,逐渐成了他的“私人王国”。
风头盖过了佛号,质疑声也多了。最猛烈的一次风暴发生在2015年:他的亲传大弟子站出来举报——贪财、包养情妇、私生子、行贿通吃。网络舆论掀起海啸,可他安稳地坐在方丈椅上,似乎刀枪不入。
人算不如天算。今年春夏之交,多部门对寺院账目展开调查。公开文件显示:挪用寺资、与多名女性有“不当往来”……案卷字字扎心。还没等法院敲槌,中国佛教协会率先动作:注销戒牒,严正支持司法介入。
第一份声明,人们还抱着看戏心态;第二份声明,口气更重;第三份声明,则直指“给全国佛教界抹黑”。三道文件像三记重锤,把昔日方丈的光环砸得粉碎。舆论场上,“墙倒众人推”四个字,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人替他叫屈:“没他,少林寺今天哪有这么多香火?”可协会的态度冷冰冰:功劳归寺院,违法必问责。佛门不是资本游乐场,更容不得把戒律当橡皮筋。
新任住持印乐法师低调亮相,他的第一把火是拆掉豪华单间,把方丈房改成公共禅修室;第二把火,公布账目流程,保证每一分钱公示上墙。曾经遍布铜臭味的走廊,重新飘起檀香。
山门外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有人买票,只想亲眼看看“闹剧”的余温;有人烧香,希望给自己求个平安;也有人站在斋堂门口小声议论:“真真假假,佛祖看得清。”寺里的老僧摇头:“白云苍狗,一念之间。”
释永信目前被限制出境,等待他的,可能是一纸判决,也可能是漫长的调查周期。坊间传闻五花八门,究竟实情如何,还得司法给答案。
如果把少林寺这几十年写成剧本,前半场是苦行励志,中场是商业神话,后半场却变成悬疑片。主角从登场到落幕,不到四十年。有人感叹命运无常,也有人说“都是欲望写的剧本”。
当夜色降临,山门缓缓关闭,香客散去,青灯古佛依旧。少林寺没变,变的是人在经不起考验时露出的“凡胎俗骨”。这场余波未了的风暴,还会卷走谁?又会留下怎样的警示?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