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选择在9月3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25年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都是选择在9月3日这天,既是我国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也是对我国国家意志的宣示,更是对人类和平的承诺。
一、9月3日这是一个被写进法律的日子。
9月3日作为阅兵日期是一种法定地位。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明确“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立法举措,使9月3日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法定仪式日”,而阅兵作为国家级纪念活动,自然也选择在这一天举行。
从历史本源看,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记性日期”。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记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结束;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庆祝,这一天成为中国近代以来首次赢得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象征。2014年立法将其确立为法定纪念日,既是对1945年历史时刻的回溯,也为后续纪念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时间锚点。
二、尊重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选择9月3日举行阅兵,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彰显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明确提及“亚洲战场”,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的民众造成了深重苦难”。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持续14年,牵制了日本陆军60%以上的军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9月3日这一“亚洲战场胜利日”举行阅兵,既是对中国军民牺牲奉献的致敬,也是对“二战历史叙事不应忽视东方战场”的国际宣示。
正如西班牙《世界报》评价:这是“中国重申其‘大国地位的一刻’”。通过在胜利纪念日展示军事实力与和平决心,中国打破了近代以来“历史屈辱带来的受害者心态”,以主动姿态参与二战历史叙事的追忆,打破日美固有认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作用。
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015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5年刚好80周年,这一“整十”时间节点具有特殊纪念意义。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80周年纪念往往被赋予“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国而言,80年前的胜利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转折点,80年后的阅兵则是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辟未来”主题的集中诠释。
在这一特殊节点选择9月3日举行阅兵,既是对80年沧桑巨变的回望(从“任人宰割”到“强军兴军”),也是对未来和平发展道路的宣示。正如习近平主席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裁军30万,这一举措与胜利纪念日的和平主题深度契合,通过“以实力护和平”的逻辑,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承诺。
四、每一年的9月3日都是带着追忆的胜利日。
阅兵作为国家级纪念仪式,在日期选择上需要承载“凝聚民族共识”的功能。9月3日作为全民共同的胜利纪念日,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民族情感共鸣。据悉,2015年《人民日报》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达496篇,是2014年的3倍,其中大量内容聚焦对历史记忆的唤醒。在这一天举行阅兵,通过战机呼啸、方阵行进的视觉冲击,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仪式”,让民众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同时各大媒体同步直播等于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严肃的国防教育课。
同时,这一日期也便于国际社会参与纪念。2025年的阅兵仪式也有很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9月3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共同纪念日,为多国参与提供了共识基础,“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总结:日期选择9月3日这一天,既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又追忆历史事实让我们铭记人民曾遭受过的种种苦难,同时又借助这个时间节点向世界传递中国珍爱世界和平的决心。正如阅兵仪式结束后主持人的那句话,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