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出事了,炸开了锅。释永信,被推上台的那个光头方丈,这会儿成了众矢之的。你说他都快退休的年纪了,本该敲木鱼、听听钟声,结果闹成这样。网友里有的喊着“抓进去该”,有的却阴阳怪气,说和尚牢饭比咱白领都丰盛。可真要说最心酸的,还是那些所谓的“私生子”,本来做梦想着托父母的福,谁成想父母先塌了。
但话说回来,释永信一开始,也真不是冲着名牌包、豪车去的。谁年轻的时候没点理想,他小时候,想的就是在山里练出一身真功夫,弄个“武林高僧”的名头。那时候的少林寺,还真有点意思:寺院晨钟暮鼓,小和尚们早起习武,天冷了挑水都冻手,他最开心的是师父讲武则天的故事。日子苦,心里却干净。可慢慢的,风气变了,外面一波波旅游团,人都没进山,门票钱先进了殿。每年庙会,都有新面孔找上门:商人、官员,还有说要合拍少林主题电影的,那阵子真有点春晚后台味儿。
释永信大概是被时代裹挟住了。
也许刚开始,他是想让庙里多点香火,多点资金,不至于下雪没人买柴。可兜里钱多了,人心思变。原来每天念经抄佛经,突然忙着签合同、招待贵宾,新建的禅房风水得请大师看——小和尚一边收拾房间,一边背地里嘀咕:我们是出家人,怎么干上了房地产?
说到底,钱的诱惑,岁数再大也挡不住。
他早年日子清苦,就盼着有台电视能看看《西游记》。结果兜里鼓起来后,身边围了一圈人——有的叫他师父,有的哥们儿还特会做人,说什么“佛门也得进步”。于是少林寺悄悄成了企业,总部在半山,分部开遍全国,连寺里的豆腐乳都得注册商标。这一切,外人看着新奇,有人说“弘法”,有人说“寒碜”,其实里子早就变了味。
有一年,他的亲戚突然多了起来,老家的二大爷远房表弟都冒出来喝茶拉家常。世俗的亲缘,佛门再也挡不住。传的最厉害的,还是那些私生子的事:有个小姑娘,考上重点中学,学校有人议论,每次开家长会她妈就低头避人。还有个男孩,穿着名牌,却总是闷闷不乐,朋友打趣说“和尚爹会武功”,他憋着脸一句话不吭,只偷偷给妈妈打电话哭:爸闹出事了,我们怎么办?
这些孩子,其实都没选择权。人说父母为子女铺路,怎么到了他们这儿,反倒是“树倒猢狲散”?
唉,想想也真怪,释永信原本能拼点实诚,把这些年挣的钱,用在寺里穷病老和尚身上,哪怕办个免费午餐给山下的娃娃,也算是留个好名声。可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想着“再多做点”,结果一步错,步步错。
这事闹上网后,大家嘴仗打得飞起。有人质问:寺庙的钱是不是该查一查?和尚到底该不该做生意?咱小时候那会儿,“和尚”和“企业家”,怎么都不会掺在一块。寺庙本来要给人安宁,现在倒成了网红打卡地,连寺旁边的小吃摊都比寺里安静。
还有更扎心的一句——有网友逗趣说:“你笑他们没路虎,人家笑你没本事。”说得气人又实在,钱多了能当和尚,还真是“香火缠身”。
寺里原本最重要的,是规矩。可规则一旦被金钱打碎,再想补,早不是一块布能遮的事了。释永信也许也想回头,但身边圈子越滚越大,拉的关系网谁也拆不了。
有一年庙里修钟楼,下个月外头就出现“少林寺定制限量香炉”,挂着他题的字。师父问弟子,弟子也摇头,指不清是谁点的头拍的板。就这样,事变乱,清净地变成了市场。
最难的是那些孩子。父母把他们当护身符、当人生的“筹码”,但风头一转,谁还记得他们?在寺门口等着爸妈的新闻消停,而山下的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大人做的局,孩子填的坑,命运说改就改。
其实这种热闹咱都见多了,谁不是拎着家底,梦着出头?可少林寺曾是我们心里一方净土,憧憬武僧单挑坏人、青灯古佛辟世外桃源。
现在,全都被市侩气渗透了。寺庙的账单多到数不过来,管理层也说不清卡里钱去哪了。释永信这次倒台,他的钱、他的产业、那些乱七八糟的债,最后谁埋单?没人敢打包票。
有时我琢磨,这到底是谁的问题?人的?制度的?还是整个时代一块儿变味了?网上一边热闹着拍手叫好,一边又惋惜说,“世道人心都得洗一洗。”但心真能洗净吗,谁都说不好。
最后的最后,寺门还是照开,钟声照响。只不过走进寺里的,再不是当年那些带着追问和敬畏而来的小孩子。
剩下的是烟火、商机、还有一地鸡毛。等哪天风头过去,或许,寺里破损的佛像,还能默默看着人来人往,慢慢风干那些热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