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李白: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放弃回加拿大,嫁给了撒贝宁

SilasBathu · 4 天前
李白要是乘船去远方,熟悉的风清水阔或许早已在她心里酿成了髦端的电车轨道。可世事哪有诗意地循规蹈矩?一个叫Lisa的姑娘,英文名听着像是百货公司里的香薰蜡烛,可她偏偏给自己取了个更“中国”的名字——李白。你说她是哪根筋搭错了?不是。人家的一腔热情正好赶上中国各路风云起伏的时候。于是,挺拔的枫叶和北京胡同的拐角之间,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故事就这样开了头。
1.jpeg

Lisa成长在加拿大最舒服的社区。家里冰箱总是塞满了加奶酪的甜点,院子的草坪比很多人家的地毯还软。父亲是圈里有名的地产老手,母亲举止得体,说话时连小指头都不会碰到咖啡杯边。从小,她就在法语和英语里切换,偶尔还会被妈妈拉去跟中国移民学几句“你好”,那时她以为这词也就逗乐儿罢了。谁能想到,后来她会在天安门广场旁的咖啡店里,用一口流利却带点奇怪腔调的普通话点咖啡?
姑娘的心气特别高。不是那种只会刷书本的乖乖女。大学刚进校,她没去泡酒吧,而是带着地图和老旧的《诗经》往中国文化交流论坛里钻。彼时人家只觉得这妞新鲜,长得好看,头脑也灵,谁敢信有朝一日她会在北京的深秋里,和央视的撒贝宁碰个满怀?
2.jpeg

说巧也巧,那时候Lisa刚刚和一帮中国同学熬夜参加科技创新角逐。别的女孩论美貌,她不落下风,论脑子也不差。可惜,科技创新那年她是唯一用中英夹杂介绍环保项目的选手,评委席上的撒贝宁被她的混搭风格逗得合不拢嘴。这不是偶像剧,没谁会一见钟情当场表明。但私底下,撒老师回头就让人打听:“那金发姑娘谁家的?”
李白闯入北京的生活可不止是换了时差和口味。记得她第一次穿着旗袍去参加语言学校的演讲角逐,裙摆下摆也没挡住她激动得发抖的手。一群人听她讲“重阳节怎么煮菊花酒”,嗓子哑还咧着嘴笑,整个场子气氛都松快了。后来她拿了冠军,领奖时还用粤语讲了句“多谢晒”,下面爆笑。有心人都看得出来,这姑娘是下了苦工夫的。
3.jpeg

她和撒贝宁的故事,其实有点像《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和张无忌那一对。一个顶着满街艳羡目光的央视主持,能言善辩,家世也不差,但心里那点柔情却没人轻易看懂。Lisa倒像赵敏——外头冷静,内心却压不住那股冲劲儿。两人第一次正式一起吃饭,撒贝宁专门点了湖北小龙虾,还跟Lisa科普吃虾手势。Lisa吃得带点娇憨,辣得直吸气还死撑着说:“Great!Very local!”那场面,谁看见都乐,只有她自己不知道她眼睛笑成了月牙。
难得的是,生活往往不唱赞歌。李白家里听说她恋爱对象是个中国人时,场面比任何一次谢礼还严肃。妈妈打电话劝她回去,说:“中国,你真适合吗?你会受委屈的。”父亲没明确体现反对,但几次大雪天里冷不丁一句:“家里永远欢迎你回家。”有些父母心口不一,但李白明白家那头的挂念。可她早决定了要的是什么。有一回,她给家里发微信:“我要留下来学好中文,把日子过舒服了你们就明白了。”
4.jpeg

我其实能想象,她在大风起兮的胡同里,一个人踩着落叶,用手机Google翻译点菜的寂寞。可人嘛,谁年轻时不一意孤行。李白像极了那些坚持“要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的姑娘。
在辩说赛上,李白经常和北京孩子唇枪舌剑。她讨论“中西家庭观”,那股认真劲让观众印象深刻。一次,她以“应该坚持自我的爱情观”为题,力压全场,成为当年学校的风云人物。撒贝宁正好在场当嘉宾,折服得连说“我服了”。
5.jpeg

等到两人正式谈恋爱,能征服相互的,其实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那种不屈不挠。李白天生喜欢西厨,早上要一杯燕麦拿铁,晚上愿意试试撒贝宁家乡的蒸鱼尾。住在北京的冬天,有次撒贝宁开玩笑说北方人就得吃饺子,她噌地进厨房,磕磕碰碰包了一锅煮烂的水饺。撒贝宁尝了一口,喷饭了,但笑得眼泪都出来。李白却不以为意,还偷偷学会北方话,念叨着“天这么冷,还得吃点实在的”。
两人差异大,难免磕磕碰碰。好比撒贝宁性格里总带点含蓄,做事兜圈子,李白脾气急,一有分歧就摊牌开怼。有一次,撒贝宁去广东录节目,李白怕他水土不服,亲自电话叮嘱带足药品。撒贝宁回来后笑说:“你比我妈还啰嗦。”李白翻了个大白眼:“你倒是少生点病再说。”戏谑归戏谑,这种小打小闹倒像是爱情的调味品。
6.jpeg

后来,李白被央视邀请参与“华语青年说”的国际交流场合,不再只是撒贝宁背后的“外国媳妇”,而是以自己的风格主持节目。观众见她行云流水的法语和幽默的中文,有的不信,私下打听:“这洋妞是不是剧本的?”可她用几年时间,把自己酿成了朋友圈里那个最接地气的中国女婿媳妇——逢年过节能写春联、吃火锅不卡壳,偶尔还能即兴来段笑话。
人生哪有全顺?他们也闹过误会。记得一次撒贝宁因为录制特别节目,连续一周不在家。李白独自在北京新租的房子里,面对着冷锅冷灶,朋友圈晒出的合影背后一地鸡毛。撒贝宁下班回来时,屋里灯都没开,只见李白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静悄悄地说:“我以为自己没那么想家,其实是想你。”那一晚,撒贝宁放下了工作提包,两人谁也没多说什么,可心头的那份坚守就是这么日积月累出来的。
7.jpeg

他们的婚礼并不高调。2026年北京春末,只邀了三五好友,李白穿着一身旗袍,撒贝宁西装革履。婆婆递给李白一个大红信封,说:“以后北京就是你的家,要是不习惯,回加拿大也成,我们家管你一日三餐,哪都能安稳过日子。”李白笑着点头,心头泛起从未有过的温暖。
婚后的小日子,其实充满了烟火气。李白学会在超市挑中国老醋,学着包粽子。两人时常一起夜跑,偶尔路过灯火通明的广场,还会混进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李白跳得鸠拙,撒贝宁揶揄她“小李子,活脱脱个外国大妈”。但谁都看得出,那是真心实意地享受人生。
8.jpeg

后来的故事不再波涛壮阔。李白一个人带娃去幼儿园,遇到别的家长攀谈,总会听到:“你家宝宝真洋气!”她也只是微微一笑。孩子渐渐长大,父亲在视频里教他用刀叉,祖母则手把手教着包饺子。两个世界的温情,全都融进了这座城市。
这爱情跨越了世界,可落地的每一天不过是日常的琐碎和牵挂。李白和撒贝宁,一个一直在读“她”这个人,一个总觉得对方是永远有新故事的茶。普通人家的日子也好,不普通的名字也罢,到头来不过是一碗热汤暖身子。讲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感慨一句:谁说爱情非要惊天动地,平平淡淡,有人等你回家,这大概就是最动人的结局了吧。至于他们以后能不能过得一直这么好,或者还会遇到什么新麻烦,就留给以后慢慢体会去吧。
9.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