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心一处平静又泛着微光的社区。她的母亲是家庭主妇,茶几上永远有半截残留的红酒和散落未读的杂志。父亲在建材行业打拼多年,生意反复起落,总算攒下不菲资产。有些人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注定被围在温室里长大,步子里带着些优雅迟缓。可李白偏不是这样的。
从小,李白就对窗外的广阔世界有着莫名的热情。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少年心气。可她真的去做了——上中学时,李白能一口气说出唐诗百首,尽管发音奇怪。有一天早餐桌上,她当着父亲的面背下整首《将进酒》,连气都没喘错。父亲笑她痴迷远方的月亮。李白耸肩,看向窗外,说加拿大雪太厚,月亮偶尔也看不见。
到了大学,李白决定去中国交换学习。多伦多大学的同学们有的劝她别想太多,中国离家太远了,有点不靠谱。李白不听,她喜欢那种一头扎进陌生土地的兴奋感。北京的空气里总有种说不上来的尘味,但刚好能让她保持清醒。
在北京大学的日子里,李白选了国际关系专业,一门心思想研究不同文化怎么打成一锅粥。她的中文发音越来越地道,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辩说赛,带领队伍拿下冠军。说来也巧,那年她竟然因为一场公共讲座遇见了撒贝宁。谁料到,这段故事会开出这样一朵花?
撒贝宁,那时早已是央视知名主持人。擅长调侃自己,高能输出,现场气氛一下就能被他顺势点燃。李白第一次见他,恰逢讨论文化差异问题。撒贝宁说的东西很热闹,李白却觉得有点跳脱。下场后,她主动过去搭话,两人在咖啡馆里聊了足足三小时。那种感觉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他们后来一起去北锣鼓巷吃烤鸭,撒贝宁默默等着李白把最后一个鸭腿挑走。李白问他,为什么不先吃?撒贝宁说,得让你留下印象。李白笑,说加拿大没有鸭腿子,只有冰柜里的速冻鸡翅。两个人一搭一笑,气氛涣散又自然。
但事不顺心还是多。李白的父母坚决反对这桩恋情,说中国跟加拿大隔着太远,将来指不定要面对多少麻烦。母亲甚至写来长信,每一句话都暗藏伤心。李白读了一遍又一遍,躺在宿舍炼钢床上窃窃自语。她也没法跟世界解释清楚,为什么就是认准了撒贝宁。
这一年,李白拒绝了回加的录取通知书,留在中国考了研究生。她其实心里打过退堂鼓,夜深后拿出父亲的手表端详,老家雪地的灯光浮现出来。可又不想就此罢休。结果第二天还是走上讲台,英文、法语、中文切换着做翻译。后来进入央视做外语顾问,评审节目,从后台观察男友主持,觉得世界变得有点近。
两个人磕磕绊绊走到了谈婚论嫁。李白喜欢开窗透气,撒贝宁喜欢摆弄茶具,磨合起来要耗很多精力。有次李白突然学武汉话,嚷嚷着“打死老子”,让撒贝宁哈哈大笑。一场冷战下来,两人又把窗户挤开一条缝,重新让空气流通起来。婚姻里的问题,就是这样一层层堆叠出来的,不值得过于较真。
倒退几步看,其实李白在中国混得挺开。她创办了公益机构,跑去西南贫困县给孩子们上课,自己还去做了吉尼斯大中华区的裁判员。信息公开显示,2016年吉尼斯大中华区指定的六名国际裁判名单里确有一位白人女性,数据完全属实。她曾验过超大型饺子、龙舞队伍、最长春联,参加活动多了,与工作人员混得很熟。
李白生活里有很多身份,有时连她自己都迷糊。搞学术,做评委,兼着公益大使。数据不撒谎,教育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她与学生、志愿者、挑战者的合影。外界有人说她不过是撒贝宁背后的女人,但李白偏偏不爱在社交平台秀恩爱。照片倒是会有,小朋友、老母亲和厨房被油烟熏黄的窗帘。
撒贝宁倒好,经常在节目上自黑,聊到爱人总是一脸得意。说起来,这两人的爱情算不算太理想化?不少网友质疑,跨国婚姻难免有阵痛,东西方差异大到难以弥合。甚至有人挖苦李白是不是为了中国市场的红利,才放弃加拿大生活。看着倒有点勉强。
可偏偏从2012年起两人就一直黏在了一起。撒贝宁节目多,出差多,李白有时诉苦他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也有时候自己炒完菜望着餐桌发呆。热闹过后其实挺闲。有一两次李白默默刷手机,刷到家乡冬天下雪的视频,不动声色地长吁短叹。好像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生活总是在缺口里漏掉几分。
2016年,两人终于办了婚礼。没有夸张的排场,只有武汉当地亲友和少数挚交。婚纱照外泄,媒体一阵哄抢,门外早有人高呼偶像结婚了。李白被摄影师要求微笑,撒贝宁望着她,嘴角却抑制不住偷偷扬起。婚姻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有人说李白能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是沾了撒贝宁的光,但查下资料,李白其实早就扎根中国好几年。早先在北京做翻译,后面才去办学校、参与国际赛事。这中间到底掺杂几分私心?或者说,她是不是失落家国,才得到当下安稳?没人能说得清。
孩子出生后,生活节奏更怪。2019年,李白产下一子。两人抱着襁褓中的新生命,短暂地觉得世界缩小了。2022年又添一女。撒贝宁在社交平台发照片,网友留言说:“白里透红,这俩孩子真漂亮!”李白有时只在配文里打一个笑脸,话不多,却让人感觉家庭气氛浓得化不开。
有人说跨文化婚姻注定艰难,每天得对付文化、饮食、教养、观念的冲突。李白明知道这些,却依然选择留下。其实她有时候也会犹豫,刚来中国时,北方冬天冷得让她睡不着,家乡的电视剧也没得看。可当她在武汉吃下一口热干面的时候,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赶早为她烤的吐司片。说不清到底更喜欢哪个,但现在这样也挺好!
撒贝宁不是完美丈夫,李白也没有那么童话。很多次两人在家吵完架,各自缩进被窝里生闷气。撒贝宁后来在综艺节目上调侃,说老婆其实会说一口带着加拿大味的北京话,李白在台下朝他翻白眼。谁家没有小摩擦?关键是懂得让步罢了。李白似乎特别擅长这个。
数据不会骗人。李白办的学校,每年招收数百名学员,在北京和上海都开有分校。她对外语教学、青少年素质培养颇有建树,官方资料和多家媒体报道均有印证。格局已然不局限于央视嘉宾、明星妻子的标签,而是自成一派,事事亲力亲为。有评论说她有点像现代版的跨国外交家,但她自己更喜欢“普通教师”这种说法。
这事其实也有反面。有人觉得李白抛弃加拿大家庭关系,是“外出闯荡,自折羽翼”。也许吧。看着李白在短片里讲中国饮食、时尚、教育,感觉有点游离。当她在广州录节目时,微信朋友圈还会固定更新母亲的近况。究竟,每个人都只能照顾好一半的世界。
一部分人认定李白的幸福是“刻意维持的神话”,甚至觉得她不该把加拿大的安稳视作可以丢弃的东西。李白偶尔接到家乡朋友的冷嘲热讽,微信铃声响起时,她会陷入短暂的犹豫。不大一会儿,又觉得这些都不妨事。
可事实也不一定是这样。李白选择嫁给撒贝宁,不全是出于爱情,也未必都源于理想主义。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值得的选择?有人说她进步,也有人说她倒退。但李白的生活实实在在,她的人生也从未按任何人的剧本排演。她有时高兴,有时彷徨。看起来并不迷人,但正因为这样才显得真实。
从加拿大女孩,到吉尼斯裁判,到中国央视主持人之妻,李白用一种有些鸠拙的坚持,走出了自己不完美的幸福。她不是诗人李白,她也没有唐诗里的洒脱。她把家庭、事业、公益全都揉在一起,为了撒贝宁,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也许还有一点点说不清楚的冲动。
说到底,这段爱情值不值得?有没有意义?卷起袖子去做了,自然就有了答案。李白和撒贝宁的故事,没有诗和远方,只有锅碗瓢盆。可正是这些琐碎组合成别人无法复制的、现实却温暖的日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