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把唯一华人评委席位交给32岁的周冬雨,消息一出,国内网络炸锅:有人翻出她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作品《燃冬》豆瓣5.1的分数,有人贴出她代言Burberry的全球硬广,还有人把和刘昊然的绯闻截图来回转发。
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她会不会看电影,而是她凭什么坐进评委席。
电影节官网写得很清楚:评委需要“对当代电影有敏锐判断”。
周冬雨手里握着金马、金像、金鸡三座最佳女主角奖杯,华语圈90后女演员里独一份。
她2022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当评委,2023年又去釜山当评委,履历表上写的不是“流量”而是“评委经验”。
电影节选她,等于告诉全球片方:中国市场我们既认票房也认奖项,更认国际曝光度。
有人质疑她作品评分低。
确实,《燃冬》口碑一般,可电影节挑评委从来不看豆瓣,而是看作品是否在国际A类影展露过脸。
《燃冬》入围戛纳“一种关注”,这行字比评分更有说服力。
换句话说,电影节要的是熟面孔,不是高分学生。
再看商业价值。
Burberry给她的头衔是“全球代言人”,不是区域大使。
品牌年度财报里,亚太区销量占比38%,周冬雨的海报贴在伦敦旗舰店橱窗,这份全球影响力正是电影节需要的流量入口。
她坐在评委席,等于给电影节带来中国赞助商、中国买家、中国热搜,这笔账主办方算得比键盘侠清楚。
绯闻部分更有趣。
她和刘昊然被拍到同进同出,双方团队至今不回应。
不回应就是默认,默认又不官宣,留给外界想象空间。
电影节期间,她全程英文发言,没给外媒八卦机会。
国际舞台成了最好的公关场,一句“focus onfilms”就把私生活挡在镜头外。
对比同龄女演员,杨紫还在古偶里打转,迪丽热巴刚拍完一部网剧。
周冬雨已经走完“被评选”到“去评选”的完整循环。
她下一步要的是稳定输出:新片《热搜》对准网络暴力,《朝云暮雨》搭档张国立演刑释人员,两部都是现实题材。
如果票房能破5亿,质疑声会小一半;如果继续文艺片路线,她就只能当评委里的“奖项担当”。
电影节闭幕那天,她站在舞台上用英文感谢团队,镜头扫过观众席,西班牙观众鼓掌,国内弹幕飘过“她配吗”。
配不配,明年看她的新片票房就知道。
你觉得周冬雨当评委是实力到位还是资本游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