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敢把一脸针眼发出来,就冲这点,已经比99%的女明星先赢了。”
林允上周那条微博,配图是刚打完水光针的素颜,额头、脸颊、下巴布满小红点,像被圆珠笔戳过。
评论区前排全是“姐太勇”“这哪是明星,分明是我刚做完医美的室友”。
点赞48万,比她的红毯精修照还高。
有人统计,过去30天,小红书上“林允同款水光”搜索量暴涨320%,医美机构直接把它改名“林允针”。
流量来得猛,却也把一个问题甩到普通人脸上:明星都敢直播翻车现场,我们为什么连去个美容院都要偷偷请假、撒谎说“感冒了”?
答案一点也不浪漫。
上周公司小姑娘请假去刷酸,回来戴着口罩闷了一整天,被领导当众问“脸怎么烂了”,当场社死。
她晚上在群里哭:原来“自然美”才是职场最高政治正确。
林允敢反着来,是因为她吃够了“最丑星女郎”的苦。
2016年《美人鱼》33亿票房,她一张圆鼻头、宽眼距的渔村脸被做成心情包,配文“星爷眼光不行”。
同年豆瓣票选“最失望星女郎”,她以61%的得票率碾压式夺冠。
那时候她连修图都不敢太狠,一P大就有人说“果然丑只能靠骗”。
现在回头看,她反倒成了“鲶鱼系”鼻祖。
时尚圈给这种脸起了个学术名:ULF(Ugly-Little-Face),专指那些第一眼不够精致、却极上镜的长相。
2019年《嘉人》把林允放在“高级脸”专题里,同期出现的还有刘玉玲、雎晓雯。
数据更直接:林允微博商业报价从2017年8万一条涨到2023年80万,翻了十倍,品牌方给的标签就是“真实感”。
在滤镜把人脸磨成塑料的当下,“真实”成了稀缺货币,她刚好握住了。
但光敢发丑照远远不够,她的脸也得真争气。
医美博主扒过她三年对比,发现她只做减法:鼻梁填了一点,鼻头缩了0.2厘米,牙齿贴面调了微笑线,最关键是肤色——从土黑到冷白,整整提亮三个色号。
业内人士透露,她打的是“532复合水光”,每毫升含5毫克非交联玻尿酸+3种氨基酸+2种美白因子,一次就要扎40多针,恢复期7天。
价格按毫升算,一次1.8万,一年至少4次。
普通人听了肝颤,可放在明星护肤预算里,只能算“基础调养”。
真正贵的是后续:每天两针谷胱甘肽静脉滴注,外加每月一次超皮秒,整套下来年花费近30万。
也就是说,她敢晒针眼,是因为她知道一周后就能褪得干净,而我们如果跟风,可能得顶着结痂的脸去挤早高峰地铁,风险完全不对等。
所以她的“真实”里,仍藏着普通人够不到的门槛。
真正值得抄的作业,是她在变漂亮这件事上的节奏感:不一次性大动,生存宽眼距、低颧骨这些个人标签,先把皮肤底子打到90分,再慢慢微调。
相比之下,很多女孩第一次医美就冲去垫高山根、切开眼角,结果“妈生脸”直接变“网红脸”,后悔药都没处买。
北京协和整形外科去年统计,20-30岁女生修复类手术同比增长47%,主因就是“第一次做太猛”。
林允用七年时间证明:慢,才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捷径。
当然,她也不是毫无代价。
2021年她拍《梦华录》,被导演要求“全部素颜”,结果高清镜头下针眼残留被截成动图,又黑热搜了三天。
她后来在采访里轻描淡写:“想漂亮就得忍,我要连这点都扛不住,那就退圈呗。”听起来像鸡汤,可细想就是现实:想要红利,就得付利息,明星如此,普通人也一样。
只是利息不一定用钱,也可能是尊严、时间、甚至心理承受能力。
说到底,林允把一张“不够完美”的脸摊在阳光下,告诉所有人:看,我就是在你们骂声里一点点把钱、把时间、把疼痛砸进去,才换来今天的镜头自由。
她越坦然,越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偷偷在卫生间撕下面膜、赶紧把瓶瓶罐罐塞进抽屉的狼狈。
那一刻你会发现,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她做了医美”,而是“她连做医美都比你大方”。
而解决焦虑的办法,从来不是关掉她的微博,而是承认:想变美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然”当遮羞布,却躲在暗处羡慕别人的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