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蓝盈莹在米兰时装周的造型时,我眼睛一下亮了——别人都穿高定礼服配细高跟,她倒好,踩着一双快到膝盖的巨型木屐就出来了,鞋身上还雕着花纹,走起来“嗒嗒”响,把咱们的非遗手艺直接搬到了国际秀场,比单纯穿件刺绣裙子带劲多了!
后来才知道这双鞋不简单,是浙江的非遗“木活字印刷”和传统木屐手艺结合做的,上面的纹样全是匠人一刀刀刻出来的。最难得的是她没瞎搭配,就穿了条简单的白裙子,让木屐成了焦点——既没让老手艺显得土气,也没让时尚感盖过非遗的味儿,看得出来是花了心思的,不是随便拿个非遗元素贴标签、蹭热度。
而且她没把这事儿当成“明星摆拍”。走秀的时候步子走得稳,还特意放慢了速度,就为了让镜头能拍清楚木屐的细节;接受采访时也不绕弯子,直接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想让更多人看见”,还主动聊起做这双鞋要选木头、雕刻、打磨十多道工序——不是只借非遗“镀金”,是真的想帮老手艺“出圈”。比起有些明星把非遗缝在衣服上就完事,她这波明显更走心。
其实这些年总说“非遗+明星”,但很多都做得很外貌:要么把刺绣、剪纸往礼服上一缝,不解释根本没人知道是啥;要么拍组写真就没下文了,没真正让手艺“活”起来。但蓝盈莹选了木屐这个“会动”的载体就很聪明——木屐是穿在脚上的,走在T台上一挪步,纹样、工艺都能被看见,比静态的装饰更能让外国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老手艺这么酷”。
再说了,米兰时装周到处是国际大牌,想靠中国元素出彩可不容易。但这双巨型木屐偏偏做到了——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故事可讲。看外国媒体拍的图,不少人都盯着她的鞋看,还有时尚博主专门问“这鞋是怎么做的”。这就说明,老手艺不是只能待在博物馆里落灰,找对了方式,照样能跟国际时尚对话,甚至成为全场焦点。
可能有人会说“这就是明星作秀”,但我觉得只要能真的让非遗被看见,这种“秀”就有意义。现在好多非遗手艺都面临“没人知道、没人学”的困境,靠明星的关注度多吸引一个人去搜“木活字印刷”“传统木屐”,都是好事。蓝盈莹没搞复杂的噱头,就用一双鞋、一场秀,把中国非遗的话题带到了国际舞台,比喊一百句“弘扬传统文化”都管用。
看完我特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尝试:别把非遗捧得高高在上,也别瞎改得没了原样,就像蓝盈莹这样,既守住老手艺的精髓,又用年轻人、外国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好比这双木屐,生存了手工雕刻的魂,又用“巨型化”的设计适应了T台,这种“不跑偏、不生硬”的平衡,才是非遗能“活起来”的关键。
说到底,蓝盈莹这波最让人觉得舒服的,就是“不装”——没把非遗当成炫耀的工具,也没刻意营造“文化使者”的架子,就像带着一件珍贵的“老物件”去参加国际派对,大方展示它的美,也认真讲它的故事。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跟上这种思路,让更多像木屐这样的老手艺,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走出来,让世界真的看见中国手艺的魅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