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英国社交平台忽然被一篇长文刷屏。发文的人是J。K。罗琳,她用平静而直接的语气告诉大家,她再也不想同艾玛·沃特森保持哪怕一点点的私下联系。很多读者看完那几段字后才发现,原来她们之间的裂缝已经无法缝合,所谓“魔法母女”回到从前的希望,就此熄火。
如果把时间轴一下拉回到202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舞台,会发现那是一个非常明亮又非常冷的夜晚。主持人介绍艾玛出场时故意开了一个巫师玩笑,观众笑声没有停,艾玛走向麦克风。然后,她朝着台下抿嘴做了一个轻微的口型:“除了她。”话音没落,掌声却起。那一幕只持续几秒,却像钉子一样留在网民的记忆里。
很多电视机前的人并不明白那句话指向谁,可罗琳心里一清二楚。因为就在那段时期,她因为跨性别议题的立场,正在遭遇最猛烈的攻击。住家地址一次次被曝光,各种威胁贴满网络。她需要增派安保,需要顾虑孩子上学的安全,却无暇安静写作。站在台上的艾玛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私下安慰,而是在灯光最强的位置,给了她一次公开的嘲弄。
罗琳后来提到,这句话虽然让她心凉,但这还不是最刺痛她的时刻。真正的痛点,是那场颁奖礼后不久,通过第三个人递到她手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只写着一句话——“对于你正在经历的一切,我感到遗憾。”没有署日期,没有多余语句,更没有一个电话号码。罗琳看着那行字,想起自己与艾玛曾经拍片间隙的交谈,想起片场外一起吃过的那些快餐包,然后把纸轻轻折起。
在那篇公开文章里,罗琳用了一个并不复杂的评语:艾玛对自己的无知毫无察觉。她列出了自己亲眼见到的女性困境:流浪者收容所的公共床位、传统更衣室引入混用隔间、性侵受害者中心的资源紧缺。她反问,如果一个自幼就被大笔片酬掩护的人,不曾经历任何排队上公共厕所的焦灼,又如何在性别权利问题上体会普通妇女的担忧。
这里要追溯到2019年那场舆论风暴。罗琳最早的观点是:在法律与公共设施层面直接承认所有跨性别自述,可能对生理女性的安全造成风险。她写过长帖,也回过无数推文,措辞看似严厉,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女性专属空间的重要性。网络很快分裂,有人赞同,有人怒骂,有人把她描成“顽固守旧的女巫”。
到了2020年6月,“魔法铁三角”里最受欢迎的“赫敏”在社交网络开口了。艾玛当时写道:“跨性别者就是他们认同的性别。”那条信息收获点赞无数,支持者觉得这是年轻演员的勇敢。反对者则立即扣上“忘恩负义”的标签。争论有点像高速公路上的对向灯光,速度太快,而谁也不愿先减速。
短暂的线上交锋之后,现实里的矛盾开始升级。HBO制作《回到霍格沃茨》特辑时,罗琳只以往日访谈片段出现。有人说是剪辑需要,有人说是政策考虑。不管原因是什么,结果是片尾没有她的现身。紧接着,“老巫婆”这样的粗口频繁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罗琳收到过邮寄刀片的信件,也收到过让人无法启齿的语音留言。她把威胁截图交给警方,可对方只能建议暂时关掉定位。
正是在那段最灰暗的时间,艾玛的那句“但除了某一位”被无数次转发。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记忆很短,可那段画面总被反复剪辑,再配上夸张的弹幕,像是一种持续补刀。罗琳的家人劝她暂时远离社交媒体,她勉强同意,却仍然会悄悄用小号查看局势,因为她担心极端言论会落到现实。
纸条事件过后,她们再无直接通信。艾玛没有再拨过一个电话,罗琳也没有主动发信息。沉默维持了一年多,直到上周播客发布。播客里,艾玛似乎想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弥补裂隙。她说自己仍然爱那位作者,感谢对方在成长阶段给予的肯定,而且对从未坐下来好好谈一次感到遗憾。
但罗琳在读完文字版采访后,写下了那篇近五千字的长文。她不再使用公关团队的修饰,而是一步步列举:自己在社会议题上的动机、艾玛所处的固有特权、公众对“女权”话题的标签化趋势。文章最大的新信息是,她明确指出艾玛的私人联系只有那张纸条,再无其他。她也直白讲,自己对对方的最后一点好感在那张纸条递到手里时就归零了。
对于影迷来说,打击确实来得突然。不少观众曾把艾玛和“赫敏”几乎当作同一人。书里那个女孩敏捷、认真、勇敢,荧幕上的演员也进入常春藤名校,还在联合国做过演讲。角色与现实的重合让人愿意相信光环,可现实一步步拆掉了滤镜。演员的社会立场、处世方式、对旧友的态度,都不再被角色的形象遮掩。
在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议中,公众也看见另一面:罗琳并没有因为批评声而退缩。她继续按原先节奏写侦探小说,也继续在社交网络表达意见。有人说她固执,有人说她勇敢,各种标签同时存在。至于她和艾玛的私交,从现在的情况看,恐怕已经定格在“过去式”。
值得记录的是,艾玛当年第一次见到罗琳还不到十二岁。片场读本会上,她紧张得连第一句台词都磕巴。罗琳握着她的手说:“只要把书里那股认真劲放进去就好。”那一幕曾让周围工作人员都感叹温暖。二十多年过去,照片仍在,但亲密似乎被时代的争论淹没。
有人好奇两人是否还有再次合作的可能。至少在目前公开资料里,看不到这样的迹象。罗琳的律师团队对媒体表现,她不会就此话题接受进一步采访。艾玛的经纪公司也只重申播客里说过的话,没有增补。棋局停在这里,各自退场。
粉丝社区内部出现两种反应:一类人将愤怒集中在艾玛的“背刺”上,另一类人认为罗琳过于“攻击别人的身份认同”。争吵常常在凌晨的评论区发作,却很快被新的热搜替代。互联网总会寻找下一个争议点,可这段友谊的碎片却无处拼回。
罗琳最后在文章里写:“如果没有那本书,她也许没有机会放大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那张纸条,我也许会再给她一次解释的机会。”句子不复杂,却把关系的起因和结尾都写得清清楚楚。短短几十字,像一把轻轻合上的门,没有声响,可再也推不开。
网民也许还会继续讨论跨性别议题带来的文化撕裂,也会继续怀念霍格沃茨的暖色光影。但两位当事人回不到从前,大概是再明确不过的现状。直到今天,在任何公开场合,艾玛都没有再高声评论罗琳,而罗琳也没有再提起“赫敏”这个名字。
故事走到了这里,可能已经没有更多转折。拥护者、反对者、围观者,都只能各自保存立场,然后让时间把这份遗憾慢慢磨平。世界很大,争议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段。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