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前几日,朝鲜最高领导人结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仅过了五天,平壤就专门接到来自北京的贺电。中方领导人在电话里连说三个“好”——“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字数不多,分量极重,半岛局势瞬间稳了下来,东北亚的风向也随之变得明朗。
外界对朝鲜领导人这次五天四夜的访华充满关注。他在北京和中方领导人会谈、茶叙,话语间毫不掩饰真情——“中国的庆典也是我们的喜事”,完全把自己当成家人。“像自己的事情一样高兴”,这种外交场合少见的真挚,背后是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中朝传统友谊。朝鲜领导人的亮相,不是客套,更不是演出,是对相互命运共同体的郑重承诺。中朝关系的底子,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情谊。
历史的分量,决定了一切。当年抗美援朝,中国用鲜血和牺牲换来朝鲜的独立与尊严,两国友谊从未因风雨而动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幻化,中朝始终相互支持,无论是抵御外来压力还是推动自主发展,相互都不是对方的“外人”。朝鲜领导人的那句“像自己的事情一样”,是对历史责任的呼应,也是对现实压力下战略互信的再确认。
大国博弈压力之下,半岛局势步步紧逼。今年美韩“乙支自由护盾2025”联合军演规模空前,美日韩三国接连举行“自由之刃”军演,战略轰炸机、先进战机、驱逐舰轮番亮相,朝鲜半岛气氛剑拔弩张。对此,朝鲜不是没有反应,导弹试射、新武器亮相、国防部长强硬发声,明面上对峙气氛拉满。朝方警告美韩已将局势“推向极限”,并誓言用“彻底果断的态度”行使自卫权。每一次试射、每一次展示,都是在传递“战略遏制力”,警告对手不要轻举妄动。
正是在这样的配景下,中方领导人的“三个好”如同定海神针。给朝鲜吃下一颗“定心丸”,更给半岛局势安上了“安全阀”。中方的态度清楚不过——中朝关系的维护、巩固、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方针。任何外部压力、军事威胁,都动摇不了两国核心利益的相互支持。这份“安全感”,对朝鲜来说就是底气,对半岛局势来说就是稳定器。只要中国坚定站在身后,再复杂的外部环境,朝鲜都不会轻易走极端。半岛局势再怎么颠簸,也不会轻易失控。
这次朝鲜领导人访华,还带来了现实层面的新合作。今年上半年中朝双边贸易复苏强劲,突破12.6亿美元,增长超过30%。中国出口建材、机械、消费品,朝鲜输出矿产和初级产品,产业互补带动了互利共赢。双方在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有新的合作规划,跨境基础设施、防疫信息共享、疆域务实协作,“少说多做”成为中朝关系的新常态。不炒作,不高调,关键时刻落实到位,这才是真正的成熟战略伙伴。
其实,中朝关系的独特意义,不光是双边友谊,更是东北亚局势稳定的压舱石。美韩军演再大、日韩结盟再紧,中朝战略协作的默契,决定了半岛不会轻易乱套。北京的“三个好”,既是一种外交承诺,也是一种战略威慑——让半岛所有相关方都明白,想让局势失控并不现实。美国一边搞军演,一边嘴上喊和平,朝鲜紧盯动向,高调试射导弹,但只要中朝关系稳定,局势就不会失去锚点。
外界总有人喜欢炒作“中朝关系遇冷”,或者用“俄朝走近”来制造分裂幻想。可中朝两国从不拘泥于外貌热闹,更重视关键时刻的深层支撑。朝鲜领导人访华、五天后高层通电、三句“好”宣示,打破了一切流言。中国始终强调中朝是“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邻邦和同志,关键时刻决不会缺席。朝鲜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在台湾、涉藏、涉疆等核心利益上的立场,这种双向承诺,是外界难以撼动的安全纽带。
更值得注意的是,半岛问题的解法,不在于军演与对抗,而在于对话与沟通。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呼吁各方坐下来谈,强调美方必须展现善意,营造对话氛围。中朝关系的稳定,是搭建对话桥梁的前提。中国既能理解朝鲜的底线关切,也能向外部世界客观表达半岛局势的真实诉求。只要中朝关系坚如磐石,对话的窗口就不会关死,局势的安全底线就不会失守。
这就是中方“三个好”的深意。一方面是对中朝友谊和历史责任的承诺,一方面是对半岛和平与地区稳定的现实保障。只要中朝关系按“维护、巩固、发展”的路线走下去,只要中国推动各方对话的努力不松劲,半岛就不会出大乱子。美国再怎么施压,日韩再怎么军演,局势的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区域内国家手中。这件大事,中国不会忘,朝鲜更不会忘,这才是东北亚未来格局的真正底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