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汉大学图书馆疑似性骚扰案,要不是那段监控,他这辈子就毁了

山中逍遥种翠竹 · 前天 23:46
若无监控,一生难洗“污名”
1.jpeg

有些事,一旦被扣了帽子,终其一生都洗不干净。想象一下,如果你只是坐在图书馆埋头学习,突然就因为一个误会,成了众矢之的,你怎么和世界解释?如果不是恰好有录像——你的一辈子,或许就被误解彻底吞噬了。
事情发生在武汉大学某个晨光还未爬满窗沿的日子。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一男一女,隔着一张桌子,各有各的心思。女孩,是研二;男生,才刚大一。没人预料到,这一段几乎没有交集的时光,竟能把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撕扯出一道深深的裂缝。
2.jpeg

本来不过寻常一日,女研究生起初只是觉得对座那小伙子举止怪异。后来,她说,她看到对方手在桌下,有什么让人难以启齿的动作。一种极度的不适跟着涌上来。这年头,女生警觉也不算多余,便悄悄拍了对方桌下的一段视频。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让双方都无比煎熬的流程:女生找老师反映,学校调查,警察做笔录,辅导员反复要说法。女方要求对方道歉。男生,也许一时情急也许只想快点结束这场风暴,写下一封道歉信。信里有这样一句:“做了下流的事情,伤害了姐姐。”这句话,像秤砣一样落在案子上,让一切看起来铁证如山。
3.jpeg

可你想,如果你自己处在他那个年纪,骤然被围剿质问,该如何是好?堂堂男生,大一刚入学,还没搞懂世界的复杂,就陷进了社会舆论的旋涡里。一句道歉,换回的是骂声与孤立。朋友远了,班里对他避而不谈。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怪不得,肯定是干了什么。”毕竟女生都拍了视频,还能有假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如果让你来当法官,你会作何选择?是一锤定音,还是反复翻查细节,唏嘘中难以决断?
4.jpeg

别急,案子的走向跟许多人预期的完全不同。本以为尘埃落定,结果法庭细看女生拍的视频,又调取了那天的全程录像——从头到尾,男生没和女生有过眼神、言语,哪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桌下的那点“举动”,法官们仔细放大、回放,最终认为:最多像是在挠痒。
这才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原告女生情绪依旧激烈,坚定指认对面男生是在性骚扰。可法庭里的声音开始肃穆而冷静:你觉得不舒服,不等于对方就有罪。法治的意义就在于,你要把道理摆到台面上,靠证据、不是靠感觉分个对错。
5.jpeg

那封写着“做了下流的事”的道歉信也成了焦点。可法官没只看字面,他们调查双方当时的对话,发现男生是在女方和老师等人反复要求下,被动写下这封信,仅仅为了结束这场持续数日的纠缠。你说,是他承认犯错,还是被情势胁得不得不认个错,主动和被动,一字之差,却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名誉。
看似简单的一个误会,差点儿送年轻人去社会性的绞刑台。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世人见证类似的荒谬。之前有部电影《狩猎》,里面的男主角,比男孩还倒霉。他是幼儿园老师,仅仅因为小女孩童言无忌,说他“看过我下体”,瞬间被全社会打成恶魔。没人再听他解释,没人要真相,曾经的朋友远离、工作丢了、宠物被杀——所有好日子都戛然而止。等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刻,多少损失已经补不回来。只要被按下“变态”标签,这一辈子,干净也白搭。
生活里,人言可畏。有几个人愿意耐着性子听你解释“我没做”,尤其是被问到“为什么桌底下乱动”这种羞人的问题?更别说那句令人窒息的道歉信,有多少人会认真琢磨其背后的压力和无奈?如果没有监控视频,哪个旁观者会替你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可现实就是如此冷酷。女生拍了视频,学校查处处分,不问缘由先把男生贴了“性骚扰”的标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你想摘下来太难了。判决虽赢,人生却输了。男生后来虽然“洗白”,但头上留着处分,流言四起,无声的否定包围了整个大学生涯。这两年,他像踩在细碎的玻璃碴子上过日子。平白无故,被社会当成“有问题的人”。
对比一下——女生如今已经远走香港念博,风生水起,人生继续前进;男生却像被某个莫名其妙的力量标记过,从此行事小心翼翼,说话多了一分迟疑,连“自己没做错”的话都要录个音来证明。
说到底,这里面最难的,是举证。遇到这类纠纷,大多数都发生在没几个人的私密空间。女生只要说“我不舒服”,多数人天然选择同情,甚至更愿意相信一方的叙述。男生?你得拼命找反证,有时还得证明自己“根本没注意你”。而现实往往是,一桩桩所谓的道德审判,靠的并非证据,而是一句哭诉或者几句话的描述,各种纪律处分很快就下来了,后面就算“真相水落石出”,伤痕也是抹不掉。
学校、公司、高校,不少地方都要“表态”,尤其是这些年讲究“零容忍”。有事先定性,而不是先查明。很多单位,怕的是自己出来背锅,宁可牺牲一个“可疑者”,也要给社会交出一份“态度。”
有时我真觉得,我们的社会像极了一个讲排场的大家庭。遇到这样的事,人人都出来指责几句,怕少说一句被围攻。“公道”二字,太容易在热血和同情心之下被误解。
我们当然需要对性骚扰零容忍,谁都不希望受害者噤声。但我们是不是也该给每个人一个真诚解释、被公正对待的机会?程序和证据,才是所有人安全的底线。如果普通人解释清白都要靠运气(碰上正好有监控),那社会得多叫人焦虑?
人常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能缺席。”可很多时候,正义只露了一面,另一面却悄悄溜走。也许下次,在无人监控的角落,一个普通人会被命运不公正地挑选,该怎么办?这个答案,谁也答不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想变成风暴中的谁;更不想成为那个看似“受了委屈”却满身尴尬的主角——到底什么才是公正,有时只差一台摄像头的距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