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伟大的长征》剧组为何多跑路不慎选演员?于和伟又在放空炮?

成熟圆月g · 昨天 22:12
于和伟演过林彪,在电视剧《大决战》里头。好多人看了都说不行,不像。他说过演戏要“形似是表皮,神似是内核”,还说要抓住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这样观众才能认可,才能感受到。但是他说的是一回事,演出来是另一回事。

他演的林彪,有人说看着像个机器,动作硬邦邦的。说话的声音又尖又高,动不动就发火,在指挥部里头对着电话大喊大叫,情绪好像管不住。这和大家印象里那个不爱说话,但是很有威严的林彪,差得太多,感觉完全是两个人。

电影版《大决战》里,有个叫马绍信的演员,他也演了林彪。那可真是不一样啊!马绍信演活了,把那个人物的静气、才气还有那种霸气都演出来了,看着就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假。听说,就连林彪的女儿看了都点头说好。

他演得好


马绍信演的林彪,就是稳。站在那里不说话,你都觉得他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人。他的眼神里有东西,有思考,有算计,也有看不起人的傲气。这才是大家心里想的那个样子,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感觉,不是光在表面上做文章。

有马绍信那个版本在前面,大家再看于和伟演的,那个对比就太明显了。一个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另一个像是飘在天上的。一个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人,另一个让人总觉得他是在“演”那个人,痕迹太重。
现在,有个新剧叫《伟大的长征》开拍了。导演叫张永新,他说创作的核心是“在大主题下表现人性的伟大”,想让大家看到红军战士在困难里的那种人性的光。这种大剧,不好拍,导演自己也说“我们心里头其实一直打鼓,但这关,必须得闯过去!”

他这么说,说明他知道这事儿难,心里没底,有点儿担心。但是他又说要“闯过去”,说明他有敬畏心,也下了决心,是真想拍出一部好东西来。有这种态度,至少让人觉得他是认真的,不是来糊弄事的。

他又说同样的话


这回,于和伟在新剧里演毛主席。他对自己演这个角色,说了一番话!他说自己花了半年时间,研究青年毛主席到领袖的那个思想变化,特别是湘江战役之后的那个气质变化。感觉他准备的挺多,想的也挺多。

他又提到了那个“神似”的说法,跟之前演林彪时说的话差不多,就是换了个包装。他的原话是“抓其神而释其形”,还撂下一句更厉害的——“皮囊不用百分百像,精神能对上才够味儿!”这话听着,胆子真大。

这不就是把他演林彪时说的话,拿出来又说了一遍吗?当初演林彪,话说得那么满,结果呢?大家都不买账。那个教训还不算大吗?怎么现在演毛主席,还是这一套说辞?难道他忘了上次的事了?还是说他觉得这次就行了?

有人可能觉得他在《觉醒年代》里演陈独秀挺好,还得了个白玉兰奖。但是吧,那时候好多人对陈独秀到底啥样也不清楚,这给了他很大的表演空间。不像林彪、毛主席,看过他们照片、纪录片的人太多了,心里都有个大概的印象。

所以演陈独秀的成功,不代表演谁都能成功。现在他又说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就能抓住“神”,这话说得有点儿太轻松了。历史人物,尤其是这么重要的人物,哪里是半年就能研究透的?这让人听了,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
剧组倒是挺用心


话说回来,这个《伟大的长征》剧组,看起来是下了真功夫的。为了拍好这部剧,他们没有直接在摄影棚里瞎拍,而是真的去“重走长征路”了。主创团队,前前后后跑了三次,去实地采风。

行程遍及长征旧址沿线九省数十个市、县的众多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总行程近两万公里。
他们抠细节抠得吓人。战士们用的行军锅,上面的锈斑是什么样的纹路,他们都要研究。战士们说话的方言口音,他们也去学。这些小地方都不放过,说明态度很端正。这跟那些随便拍拍的剧,完全不是一回事。

更厉害的是,他们为了真实,动用了无人机去测绘雪山,就是为了搞清楚当年红军翻越的雪山到底是什么样的。遵义会议那个旧址,他们也是按照原来的尺寸,一比一重新搭建了一个。这种精神,确实让人佩服,是想干点实事的样子。

从剧组的这些准备工作来看,他们是想把这部剧当成一个大工程来做的。从大场面到小道具,都力求真实。这份心,值得肯定。剧好不好,光有这些还不够……演员才是最后把这一切呈现出来的关键。一个剧组的用心,和一个主演的表演,是两码事。

于和伟在影视圈里,现在算是大腕儿了。但他给一些人的感觉是,他演什么都像他自己。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他的表情、说话的调调、眼神和小动作,都带着一股子“于和伟”的味道。角色没进去,他自己出来了。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一个演员的个人特质太强,强到盖过了所扮演的角色,那他演谁,观众看到的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那个历史人物。现在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他说的“精神能对上才够味儿”,到底是他对上了角色的精神,还是让角色来对上他的“精神”?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