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韩联社抛出一则消息,称韩国总统李在明将于8月25日左右派出特使团访华。这本是中韩之间一次可能缓和关系的契机,可惜这份“答复”来的不仅迟,更显得敷衍而无诚意。
就在此前,中方已郑重发出邀请,邀请李在明出席即将于9月3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这场阅兵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堪称近十年来最隆重的一次,全球目光都将聚焦北京。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李在明却选择了“缺席”。他安排自己在8月23日至24日访问日本,与石破茂会晤,随后于24日晚抵达美国,准备与特朗普在华盛顿会谈,行程安排得滴水不漏,却唯独将中国排除在外。
面对中方盛情邀请,他没有亲赴北京,而是派出一个“特使团”敷衍了事。这个特使团倒也不是全无分量,成员包括前国会议长朴炳锡、民主党议员金太年,以及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
他们将代表李在明向中方转交亲笔信,并与中国外长王毅等官员会面。乍一看似有诚意,实则不过是一次低规格的外交安抚,更多的是为了缓解中韩间紧张的气氛。
李在明这种“亲美日、远中国”的外交策略,早已有迹可循。早在8月11日,他就在首尔会晤越南高层时公开表示,韩国有意承建越南南北高铁项目。
这条总预算高达587亿美元的超级工程,原本是中越合作重点,早有中铁六局介入,提供贷款、技术和标准。李在明此举,无异于在中方背后“捅刀”,将本属于中企的项目,硬生生地横插一杠子。
越南方面一度“心动”,当场回应会将韩企考虑在内。但三天后,越南副总理陈红河紧急会见中铁六局团队,强调中越接轨铁路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这不仅像是对中方的安抚,更是越南继续在中日韩三方之间“摇摆”的标志。而韩国的动作,明显是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布局的一环。
不止铁路项目,韩国还在向越南提供第三艘“浦项级”护卫舰,甚至在菲律宾也有军舰交付计划。这些军事合作行为,与中国在南海的安全利益形成直接对冲。表面上是正常出口,实则是在替美方完成“围堵”中国的布局。
对比之下,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态度热情又真诚。根据港媒8月15日的报道,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都将亲自来京出席阅兵式。
越南虽态度摇摆,但也可能派出国家“二号人物”梁强代表出席。而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高层,也将出席8月31日起在天津举行的上合峰会,并顺路参加阅兵。
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早早敲定行程,将在北京逗留四天,期间还可能与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后者也计划在北京待足五天,签署基建、农业等合作协议。这场外交盛事,中方安排得周到细致,阵容之豪华前所未有。
就在各国高层纷纷“抢位”北京的时刻,李在明却选择绕过中国,直奔华盛顿。他带着上千亿美元的半导体与船舶投资订单,准备“献礼”特朗普,以争取韩美在关税、产业链上的进一步合作。
这种“见美日为亲,见中方为敷衍”的举动,让人不禁质疑:李在明口口声声说要修复中韩关系,究竟是真是假?
早在6月10日,习近平主席与李在明通电话时,已明确指出中韩建交33年来实现相互成就,强调健康稳定的中韩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这是中方向韩国释放出的极为清晰的善意信号。但李在明给予的回应却是一再拖延,直到8月18日才“勉强”给出答复,派出特使团以示“友好”。
这种“低头不认错”的外交方式,实在令人失望。尤其是与2015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形成鲜明对比。那年,朴槿惠顶着美方压力,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她的到场,不仅赢得了中方尊重,也在中韩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十年过去,韩国总统却连是否派国会议长都说不清,甚至总统室发言人还公开表示,是否访华应由禹元植自己决定。这种推诿态度,哪还有一点大国外交的风范?更像是一种模糊策略,既不想得罪中国,也不敢触怒美国,处处“骑墙”,毫无定力。
尽管如此,中韩经贸关系依然紧密。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重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之位。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化学材料、显示面板、新能源等领域,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只增不减。
尤其是稀土供应。2025年起,中国对部分稀土元素及磁体实施出口限制后,韩国多家汽车制造商受到了明显冲击。更不用说韩国90%的泡菜原料都来自山东,一旦中方限制出口,韩国的餐桌都要“掀锅”。这种高度依赖,却换来一个冷淡的“特使团”,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李在明政府的算盘打得很精:安全靠美日,经济抢东南亚,外交安抚中方。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的“骑墙术”能否长久?中方从未强求韩国选边站队,但基本的尊重与诚意,理应摆在桌面上。
回顾这次阅兵的国际阵容,俄总统普京、塞总统武契奇、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等多国元首齐聚北京,目的只有一个——深化合作、共谋发展。而韩国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观望”,无异于自我边缘化。
有分析认为,李在明此次派特使团来华,或许只是为其本人后续访华“探路”。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先例。比如8月16日普京与特朗普的历史性会晤前,美方特使就曾提前抵俄,进行长达三小时的闭门密谈。但现在来看,李在明政府的动作更像是在“试探”中方底线,而非真心推动关系回暖。
中韩关系的寒冰,非一日之寒。从2014年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开始,到尹锡悦时期全面倒向美国,再到如今李在明的“模糊外交”,中韩之间的信任基础已经严重受损。修复关系,靠的是态度,而不是“拖字诀”。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任人摆布的角色。无论是东南亚国家的积极靠拢,还是中俄之间不断加深的合作,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正在迅速上升。
对于那些真心想合作的国家,中国从不吝惜机会;而对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朋友”,中国也不会再一味迁就。对中国来说,李在明来不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国如果继续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却紧抱美国的怀抱,那它必须承担“疏远中国”的代价。
中韩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实际行动而非表面文章。中方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认真而坦诚的合作态度,而不是一纸亲笔信或一次敷衍的特使来访。在全球变局加剧的今天,唯有真正的互信与共识,才能为未来铺平道路。
信息来源:
[1]选中国还是选美国?李在明收到中国邀请,未答应出席九三阅兵,先赶着访问美日,野心暴露无疑! 速看前沿
[2]外交部:中方欢迎李在明总统特使访华 环球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