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少林寺的门口如此热闹,可大殿内早已不是原先的光景。释永信,这个人,过去曾有许多人说他是“僧人里做生意最厉害的”。如今,旧事重提,没人再相信他是寺里的“守护者”了。
很久以前,少林寺的样子并不体面。墙角脱落,院落荒凉,门前偶有信众,但进去的人越来越少。李连杰拍电影时看见这种情形,说这地方太冷清。谁也没有料到,之后会有人把这里搞成全国都知道的盛事。
年轻时的释永信,一步步在寺里安身。别的人还在念经的时候,他开始研究怎样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每逢有活动,他就走在前面,成了大家都认得的面孔。老方丈去世后,僧人们没有更合适人选,他接任了方丈。不到四十岁当家,寺庙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少林寺赚的钱多到让人难以想象。门票、商标、合作项目,什么都沾了点。寺外排队买票的人挤成一堆,寺里偶尔却只接待明星和官员。有钱请到的人就能进来,普通人只能在门外看热闹。多出的门票收入成了地方很重要的一块财政来源。
收的钱能用去哪儿没有人真正弄得清楚。有的人说寺庙会拿去搞建设,也有人认为藏起来不公开公布。更有趣的是,有时候专门为某些贵宾关门谢客,那些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就站在门外,无处诉说。
方丈生活和别的僧人不一样。他常说自己工资很少。据说每月不过七百元。但实际情况谁都听过:十二辆豪车停在院里,有价值的古董家具放办公室里。四合院挂着牌子不许陌生人走近,茶叶、酒水、餐桌上的菜全是价格不菲的东西。“僧侣”的生活标准吓住了外面的人。
徒弟见到他必须行大礼,不是简单合掌,而是要跪拜。他像皇帝一样巡视,没有佛家的清净之味。他喝茶从来不是普通叶子,看中的雀舌几万块一斤。吃饭时,红烧肉和白酒上桌,不遵佛规,每天都要有讲究。
很多年后,有人把他的故事举报出去。那年官方并没有公开太多情况,只是放了一个声明就没动静。有些风声已经传开,真真假假都传得很远。不少人怀疑他的生活太过特殊,但是多数还是选择沉默。
直到新的一年,他带着女伴和孩子想要出国。这事被查出来,引起了媒体和各界注意。很快,寺里网站删除了相关信息,戒牒也没再颁发给他;方丈居所被封锁,一夜之间形势就变了。
随后新任方丈宣布要改变少林寺做法,把香火费取消,减少商业气氛,让寺里慢慢回到本来样子。可是很多信众变得不再相信,因为寺庙卖文创产品,也收各种费用。宗教和钱发生关系,心里再也没有踏实感。
过去三次佛教协会提名释永信,还称赞他能力突出。但是到了八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一些行为违反法律。此事不只是宗教规矩那么简单,还让社会对宗教管理制度有更多想法。有些人看着新闻,没有发声,却已经对这种事感到失望。
错乱的生活让他的名誉再也回不到以前。释永信现在正在接受各方面调查。从头到尾,他把少林寺变成生意场,被许多人觉得是一个“做生意的和尚”。过去那些荣誉,全都变成群众议论不断的话题。原来信仰本身很脆弱,一旦被权力和利益污染,再难恢复。
即使方丈换了,新管理层愿意让寺庙回归佛法,但时代已不同。香火与票价同时存在时,信仰迷失了本来的位置。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善信只能盯着售卖柜台发呆,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来看佛还是来看古董商品。
现在的少林寺依然能开门接待游人。不少游客还是愿意进来参观。不过真正信仰佛教的人走进殿堂,会多出各种顾虑。过去单纯敬香祈福变得复杂,有太多人怀念之前的宁静,也同时感到一种无法回头。
历史留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不管谁来做方丈,这座庙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但关于释永信,把商业带进寺庙的经历,已经成为了大家心里忘不掉的一段。
现在释永信仍在调查中……所有结果还未公开。那个曾被称为“僧人里的创业者”的身份已不复存在。这一切,让昔日的少林寺披上一层难以去除的影子——很多东西,不再纯粹,只余下长久的叹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