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就敢乱摸?
张信哲的泰州演唱会,有人把现场当成了猎场。
”
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
几万人的体育馆,灯光亮到刺眼,保安就在十米外,居然还有人敢顶风作案。
可事实就是,白T黄裤的男子,在狭窄过道里用身体蹭过去的女歌迷,动作快得像“擦身而过”,恶心得却像“黏在皮肤上”。
有人骂女生为什么不喊?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场音响震到耳膜发麻,喊了也听不见;人挤人像早高峰地铁,转身都费劲;更别提对方一米八几的块头,万一激怒他,下一秒被推倒踩伤的是谁?
不是不想反抗,是根本没给她们反抗的“安全窗口”。
更扎心的是,事后想报警,监控死角+人海茫茫,警方也只能叹口气:证据链断了。
别急着甩锅“女生胆小”。
杭州那场说唱演出,同样有人伸手,女生一声吼,歌手秒关麦,保安封出口,嫌疑人当场被按地。
区别在哪?
舞台离观众近,歌手听得见;安保提前演练过“性骚扰预案”;现场大屏反复播“遇到骚扰立刻举手”。
说白了,不是女生不够勇敢,是系统没给她们“勇敢的条件”。
现在不少主办方学乖了:
- 进场口立牌子,“咸猪手=立刻请出+拘留”,字大得晃眼;
- 女厕门口发“小卡片”,印着报警快捷键和志愿者定位;
- 看台每隔50米挂粉色哨子,一吹,保安耳机同步响。
别嫌麻烦,真出事了,这些玩意儿比“温馨提示”管用一万倍。
法律也在补刀。
去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刚修订,公共场所猥亵直接顶格15天拘留+罚款,案底同步征信,以后贷款买房都受影响。
别以为“摸一把小事”,代价可能是下一代连重点小学都进不去。
心理这块更得跟上。
有姑娘私信我,看完热搜手抖了一晚上,想起三年前被挤在音乐节人群里那只手,现在听到鼓点就心慌。
别硬扛,公益组织“夜莺计划”最近开了匿名热线,24小时有女心理咨询师在线,不录音、不追问细节,先帮你把呼吸捋顺。
说到底,演唱会不是法外之地。
下次抢票前,先瞄一眼主办方公告:有没有“女性安全巡逻队”、有没有“一键报警二维码”、有没有“骚扰即退票”条款。
别小看这几行字,它们决定了你是去听偶像唱歌,还是去赌自己不被摸。
最后想说,那个白T黄裤的家伙,大概率混在散场人群里自拍发朋友圈。
但别忘了,现场不止有他,还有几万个举着手机录像的普通人。
把视频存好,别删。
万一哪天刷到同款衣服、同款动作,顺手@泰州警方,也许就能替某个姑娘讨回一句迟到的道歉。
张信哲下次开唱,希望热搜只有“歌神状态逆天”,没有“又有人被骚扰”。
究竟,我们买的是回忆,不是噩梦。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