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后的春晚舞台上,总能看到宋祖英。她的歌没太多花招,但唱的人记得,听的人也记得。这种稳定和出现频率高,让观众生出一种习惯——她每年都会来。
宋祖英出生在湖南湘西。她小时候家里常年靠父母干农活为生。十二岁那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家庭重担落到母亲和她身上。生活并不宽裕,但她做事利落,长时间帮母亲照料家务。
父亲离世带来很大变革。家里没了顶梁柱,家境更加艰难。为了补贴生活,宋祖英很早参加了劳动。她在农田、厨房和集市间奔忙。童年没多少娱乐,但她会哼唱家乡小调,觉得很解压。
她嗓音好,不仅亲戚夸,连村里老人都说她将来可以唱大戏。15岁时,古丈县歌剧团招聘学员。母亲带她报名面试。团里的条件艰苦,每天只发一碗稀饭。住的房子也很旧,但宋祖英没有放弃。
有人记得宋祖英刚到剧团时,常早起练声,晚上还会加练。嗓子哑了也不请假。剧团排练零碎,角色换的多,一次主角临时生病,宋祖英被推上台顶替。演得平稳,没出差错。自那以后,唱戏机会比以前多了。
1982年,自治州的戏剧研究室招开文武花旦讲习班。她作为剧团骨干前去参加。班里多是各县年轻演员,竞争不小。她缺师资,只能多花时间苦练,最后成了全票通过的合格学员。这个成绩让她更踏实。
宋祖英在《带血的百鸟图》中演出后,迅速被更多人认识。
之后她得到了去全国文艺汇演的机会。湘西民歌风格在现场引发关注,她的舞台体现和唱腔直接影响后来评委的打分。许多观众和组织都开始关注这个苗族小姑娘。
凭借这些经历,她成为湘西歌舞团的骨干成员。节目常常被邀请到大城市演出。比起剧团的日子,后来的舞台更多,观众更多。她的自信慢慢建立起来。
1988年,宋祖英报名了第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角逐没进前三,却遇到了重要转折。担任该赛事的编导罗浩被她的民族演唱方式吸引。赛后罗浩找到宋祖英,主动留联系方式,两人逐渐熟识起来。
罗浩推荐宋祖英去央视春晚试镜。当年春晚很重视民歌演出。起初推荐信并未直接帮她得到机会,反而让节目组开始详细了解她的简历和作品。后来,宋祖英拜师金铁霖,这也是罗浩大力促成的。
金铁霖教学严格,从吐字换气到舞台走位,每一个细节都很苛刻。宋祖英坚持下来了。舞台训练加上业余苦练,她的演唱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1990年,《小背篓》成为专属代表作,她也首次登上春晚。
那一年春晚收视很高,宋祖英的名字出现在许多新闻和访谈里。春节一过,她在国内各地的邀请声不断。各大电视台争抢民歌节目,宋祖英几乎年年都在电视荧屏。
24年连续上春晚并不容易。期间春晚更换不少主持人、演员,但宋祖英始终占有一席。业内有人认为她的演唱技术过硬,也有人觉得她定位明确,所以观众容易记得。
2014年,宋祖英再一次完成春晚演出,但随之出现的是长时间的低调。不再登台后,网络、电视都很少看到她的身影。有人觉得她是主动选择,有人猜测原因。但很快就有关于她家庭生活的消息流出。
宋祖英转身选择家庭,这一步不是突然的。
1998年,宋祖英和罗浩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日常演出,罗浩常亲自帮她安排后勤。生活上也常照顾她的母亲,慢慢成了家里人熟悉的朋友。两人没有举行盛大的婚礼,只是低调登记结婚。
婚后宋祖英有了一个儿子。几年下来,夫妻俩经常各自忙,家中孩子由老人资助带。宋祖英逐渐感到没法长期这样。母职缺席让她开始思考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她后来和罗浩商量,打算回归生活自己。
春晚后的静默,实际上是为了更多陪伴家人和孩子。相夫教子,安排日常琐事成了她主要任务。宋祖英几乎不再参加公开活动,专业演出也自动减少。选择回归生活,她身边的朋友圈和工作节奏都发生了调整。
2010年以后,民歌类节目减少,像宋祖英这样固守一类曲风的歌手,渐渐成为电视上的少数。她离开舞台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家庭成为第一选择。剩下的时间,她主要围着家庭转。
宋祖英的经历里,有平常人的起点,有专业努力,也有主动退场。她在舞台上留下连续二十多年演出的纪录,这种长线坚持在文艺界并不多见。最终选择生活,也是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状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