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谢谢他娶了一个不常常在家的女人”,道尽了明星婚姻背后的付出与理解。
聚光灯下,49岁的舒淇手握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杯,哽咽着向丈夫冯德伦表达感谢:“感谢一直支持和包容我的先生,谢谢他娶了一个不常常在家的女人。”这句朴实无华的告白,瞬间刷爆社交媒体,引发了广泛共鸣。
领奖台上,舒淇情绪激动,眼眶湿润。她一一感谢了剧组工作人员、投资人、前辈和家人,特别提到侯孝贤导演的知遇之恩:“没有侯导,就没有我第一部当导演的戏,没有《女孩》。”
这部让舒淇斩获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女孩》,创作历程长达十年。从演员到导演的蜕变,舒淇走得并不轻松。
哽咽致谢,明星夫妻的相处之道
站在领奖台上的舒淇,不再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国际影星,而是一个真诚感谢丈夫的妻子。她的获奖感言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心。特别是对冯德伦的那句感谢,道出了明星婚姻不为人知的一面。
舒淇的感言引发了广泛共鸣。很多网友体现,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夫妻间的理解与支持,也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平衡的现实难题。尤其是那些因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的人,更是感同身受。
舒淇还特别寄语所有心灵受过伤的女孩:“希望你们可以勇敢地走出你们美好的未来。”这句话与她拍摄《女孩》的初衷一脉相承,展现了她希望通过作品传递力量的决心。
十年磨一剑,创作源于真实经历
《女孩》的创作过程堪称一场马拉松。舒淇透露,这个项目的想法最早萌生于2011年。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当时她在拍摄《刺客聂隐娘》,侯孝贤导演鼓励她尝试导演工作。
“从最想说的话开始写”,侯孝贤的这句话成了舒淇的创作指南。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写剧本,经历了无数个迷茫与自我怀疑的时刻。
2023年,舒淇在威尼斯电影节担任评委期间,观看了大量优秀作品,这重新点燃了她完成剧本的决心。评审工作结束后,她选择留在意大利,在米兰的一家酒店里完成了这个酝酿了十年的剧本。
从个人伤痛到艺术创作的和解
《女孩》是一部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影片配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讲述了在迷惘中长大的少女林小丽遇见自在生活的李莉莉,第一次看见世界色彩的故事。
电影聚焦家庭暴力、母女羁绊和女性成长等社会议题。舒淇曾坦言,影片中约有30%的内容源自她的童年经历,包罗父亲酗酒与家暴的阴影。她分享道:“小时候我常莫名其妙被打,不知道做错了什么。”这种真实的创伤体验,为影片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力量。
在创作过程中,舒淇也完成了与母亲的和解。她回忆拍摄母亲镜头时的感受:“看到母亲肩负许多责任照顾全家,她也瞬间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在监视器后落泪,理解了小时候妈妈没有时间对自己说‘爱’。”这种艺术创作带来的疗愈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娱乐圈好友力挺,温暖祝福溢于言表
舒淇的获奖迅速引发了娱乐圈好友的强烈反响。李冰冰在社交媒体上由衷赞叹:“《女孩》们都太棒了!恭喜舒淇导演!真为你骄傲!”陈坤也第一时间发文祝贺舒淇获奖。
这些支持折射出舒淇在业界积累的良好口碑与人缘。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能够获得同行真诚的祝福,并非易事。舒淇用她多年的专业态度和真诚待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此前,《女孩》入围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进行全球首映。当时,舒淇携邱泽、白小樱等主创亮相全球首映礼。影片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让舒淇瞬间泪洒现场。
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角与表达
作为女性导演,舒淇在《女孩》中展现出对女性经历的独特洞察力。影片不仅关注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更着重体现了女性之间的情感纽带与相互救赎。
舒淇以女性导演的细腻共情,颠覆了传统片场权力结构。她特别注意掩护年轻演员免受心理创伤,强调“不让角色直接受伤害”。在处理家暴等沉重主题时,她没有选择用直接展示暴力画面的方式冲击观众,而是借助声音、光影等镜头语言来传递情感。
艺术处理上,她刻意回避暴力画面的直白呈现,转而用声音留白与心理特写传递恐惧感。片中通过环境细节(如天空变革、摩托车钥匙声)隐喻时代变迁中女性的觉醒。这种创作生态展现了女性创作者独有的情感共鸣。
电影《女孩》的结尾,舒淇设计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画面:女孩们终于看见了世界的色彩。这不仅是剧情的转折点,也是舒淇作为导演的艺术宣言。
从银幕前的演员到幕后的导演,舒淇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型。她的成功告诉我们,真诚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正如她在釜山获奖感言中所说:“希望受过伤的女孩们能勇敢走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这句话,超越了电影自己,成为一盏照亮无数女性前行道路的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