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去北影当老师?
工资还没我年终奖高。
”
刷到这条热搜的人,第一反应八成是:图啥?
别急,人家已经领了两个月的工资,还顺手把课堂酿成了小型赛场。11月初那节公开课,演出系学生原本只想混学分,结果被他一句“把对手想象成镜头”直接点醒——原来杀球和飙戏一样,都得先骗过自己。
下课铃响,学生围着要签名,他甩甩拍子:“签名可以,先交课堂条记。
”
体例确实不高,七级岗,年薪20万出头,还没算上他打一场商业赛的零头。
但北影给的“隐藏福利”更香:训练馆随便用,科研经费另算,老婆奚美丽的新话剧还能直接拿国乒更衣室当采风现场。
一家三口,事业家庭无缝衔接,比单纯赢球划算多了。
更离谱的是,他把角逐现场酿成了“移动教研室”。
法兰克福冠军赛候场间隙,别人刷手机,他架GoPro录教学素材:多球训练怎么模拟对手心态、关键分如何控制微心情。
录完直接发回学校,VR实验室当晚就建模测试。
学生戴上头显,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虚拟人,是货真价实的世界冠军发球机——这学费值回票价。
教育部也悄悄给他开了绿灯。
去年底立项的《高水平运动员案例教学》课题,经费刚批下来,课程表已经排到了2025年。
最扎心的是课程设计:把“张继科式怒吼”拆解成演出课的情绪爆破训练,把“马琳的十八摸”改编成舞台节奏控制练习。
网友辣评:“原来国乒队人均被演戏耽误的影帝。
”
别以为这只是个人秀。
体育总局11月刚发的文件里,“拓宽高校任职渠道”六个大字后面,第一个案例就是梁靖崑。
中戏、上戏已经跟进,连上音都在打听:郎朗能不能来教个“钢琴与竞技心理”?
说到底,大家看中的不是那块奥运金牌,而是金牌背后能被拆解、复制、变现的“冠军操作系统”。
以前运动员退役只能当教练,现在突然发现:原来还能当“人类行为学外挂”。
最魔幻的细节藏在工资条里:基础工资1.2万,课时费另算,科研绩效上不封顶。
有人酸:“世界冠军才挣这点?
”北影人事处反手甩出一张表:去年他带的“压力管理”选修课,学生评教全校第一,直接拉动演出系体能测试通过率涨了37%。
换算下来,一节课创造的“情绪价值”够买半台RED摄像机。
所以下次再看到“世界冠军当老师”的热搜,别急着问值不值。
人家早把课堂打成了新的赛场——只不过这次,赢的是整个系统。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