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普京大秘”首次透露,普京在中国这4天,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

东方寻史 · 5 天前
72岁的人,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还扛着外交行李箱在北京穿梭4天,这不是励志剧,而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真实行程。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罕见地透露,总统在访华期间几乎没有真正“躺平”的时刻,时差5小时、会晤密集、凌晨起床、深夜记者会,所有这些细节拼接起来,勾勒出这趟访问的不寻常。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出访,而是一次“带着疲惫奔跑”的战略突围。
1.jpeg

跟时间赛跑的身体

北京比莫斯科快5个小时,这意味着,当中国人早上七点吃早点,普京的生物钟还停在凌晨两点,佩斯科夫说,他“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其实已经是外交辞令的委婉说法,真实情况可能比这更“硬核”。
据克宫公布的行程,4天内普京累计工作时间达48小时,平均每天12小时,远超一般国家领导人的日常节奏,按这个强度算,他几乎没有完整的夜晚。
8月31日刚下飞机就有3.5小时活动热身;9月1日的上合峰会马拉松式会谈让他在椅子上坐了16小时。
第二天中俄元首会晤、能源合作谈判又是14小时“硬仗”;9月3日更是凌晨3点起床准备阅兵,直到晚上10点半才结束记者会。
2.jpeg

生理专家指出,72岁高龄连轴转工作,不仅容易打乱昼夜节律,长期缺觉还会影响认知与免疫系统。
《华尔街日报》曾专门分析过领导人时差适应问题,普京这次的节奏,几乎是“反人类式”的自我压榨,但看起来,他似乎已经把这种状态变成了常态。
为何

普京不是第一次访华,但这次显然不同,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他的国际出访次数屈指可数,能出现在这样的多边外交舞台,机会极其宝贵,用他身边人的话说,这几天的行程安排,是“外交预算”的极限压缩。
3.jpeg

9月1日是上合峰会正日,印度总理莫迪只参加这一天的活动,为了见上这一面,普京只能把会谈塞进当天的16小时里。
接下来几天,他还要抽空会晤非上合成员国的领导人,比如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几乎每个小时都“不属于自己”。
更重要的是,面对西方制裁和经济困境,普京需要“向东看”找到出路,中国不仅是最大邻国,更是潜在的能源买家和投资伙伴。
4.jpeg

9月2日,中俄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备忘录,这份协议被《金融时报》称为“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转折点”。
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没有资本“走过场”,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合影,都是对外释放信号。
媒体对他的每个动作都在放大镜下审视,不仅代表俄罗斯,更代表他个人的外交能量,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角力中的自我证明,也是一场“不能输”的外交战役。
一种超负荷的习惯

普京长期以来就是“夜猫子”型领导人,他的作息规律是:中午吃早餐,下午才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深夜才最活跃。
5.jpeg

但在北京,这套系统完全被打乱,凌晨阅兵、清晨会议、午后会晤、晚间记者会,每一个时间点都在挑战他的生物钟。
这种强度不是偶然,俄媒曾报道,普京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假,即便是在度假地,也会“边开会边游泳”。
俄乌冲突以来,更是一刻不敢松懈,即便法律上他每年可以休假30多天,现实中几乎从未真正“放假”。
他身体素质也不是天生的,游泳、柔道、举重,是他的“续命三宝”,这些年,他靠科学作息和锻炼维持状态,应对不间断的外交任务。
6.jpeg

《环球时报》就曾评论说,普京的“外交耐力”是他个人风格与国家战略的结合体,他不是一个偶像式政治人物,而是一个“功能型”领导人,适应环境、解决问题、扛住压力。
佩斯科夫曾说,普京“习惯于边工作边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领导风格的真实写照,此次访华的密集行程,不过是他长期工作模式的一个极端缩影。
尽管睡眠稀缺,普京在这次访问中完成了几项关键任务:推进上合机制、巩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与十多个国家领导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7.jpeg

在多边外交舞台上,领导人的每一小时都不是属于自己的,时差、年龄、体力都变成了必须克服的变量,对普京而言,这次访华不仅是外交任务,更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硬战。
《华尔街日报》曾评论,全球领导人越来越频繁地面对“外交马拉松”,但普京的案例因战争背景显得更为极端。
他在北京的这4天,是俄罗斯对外战略压力的缩影,是个人韧性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一次高强度博弈。
当一个72岁的人为了外交只能睡几个小时时,问题不仅是他能不能撑下来,而是,我们是否真正看见了,国际政治背后,那些被时间剥夺的私人代价?
8.jpeg

信息来源:
被普京吐槽"懒虫"后 佩斯科夫透露普京在华作息 2025-09-08 18:06·看看新闻
俄总统新闻秘书:普京访华4天累计工作48小时 2025-09-08 15:41·金羊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