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学生为报恩嫁恩师,6年后她竟刀砍54岁的丈夫,1995年开封伤害案

KrystleMic · 3 天前
十年一梦,说起来就像一句电视剧里常听的话,可有些人的人生,真是这一句的缩影。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满头白发、皱纹里藏着沧桑,竟让一个曾经的女学生拿刀把脸砍成了血葫芦。你说是命运的作弄,还是人心的幻化?我有时候忍不住琢磨,这两个人到底是相互拯救了,还是把相互推到了悬崖边上。
1.jpeg

回头看去,还得把故事拆开来看。1985年,春天是温柔的,但开封的学校里那会儿气氛紧张。常文君那会儿四十多,个子不高,背有点驼,眼睛近视得厉害——远远一看,就是个为学生操劳累到“老态”的普通老师。但常老师不是一般人,教书多年,汗水和焦虑都化在那个班的高升学率、满墙的奖状和他那些得奖的论文里。
那年班上有个学生,吕倩。一个刚刚十八岁的姑娘,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偏偏脑子灵、人还勤。她上学不容易,家里几个孩子,农活都得她搭把手——晚上写作业,早上喂猪,别说是“女大学生”,连吃饱饭都不是一件简单事。当年农村姑娘读高中?已经是“秀才”了。
2.jpeg

常老师最看重吕倩,每次大家放学以后,他都留下吕倩单独辅导。送她下乡买营养品、切鸡蛋,都不是装样子;他那点工资,家里三个孩子,省出来的钱多半都贴给了吕倩。说是师生情吧——或许常老师心里已经把这个女孩放到了“家人”之外的特别一格。那种情感,有点像父女,却也不完全是。
有这么一次,吕倩因为太拼,熬出了病,直接高考前住进了医院。常老师居然通宵守着她,几天不回家。整个学校都说常老师有点“疯”,但谁也不好意思多议论。只是高考该来的终究来了,吕倩没能考上——临场脑袋发懵,身体撑不住,卷子做了一半眼泪掉下来。常老师送她离开时,眼睛都肿了。
3.jpeg

那些考上的学生围着老师敬酒庆祝,说吕倩还会有望翻盘。常老师却沉默得吓人。回头又骑自行车去吕倩家三十里路,跟她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让她复读吧,我出钱供她年。”咱农村,女娃子读书就是“赔本买卖”,几个娃等着分家、还盼她嫁人,让个老师多掏两年钱?吕家原来死活不答应。
但常老师执拗,最终用自己工资做包管。吕倩父母一看这老头子皱巴巴憔悴的样子,心软了让女儿复读。这一招犹如点了清明上的香,吕倩直接给常老师磕了头,许诺以后一定报酬。那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像生活里最美好的希望与承诺,谁也没想过会走到后来的境地。
4.jpeg

一年之后,吕倩成绩蹭蹭往上攀,每次模拟考都能上前几名。常老师高兴得像自家孩子体现了脸面。吕倩在日记里写得多动情,什么“老师比父母还伟大”,什么“引我到理想彼岸”。老师的批注,看的她热泪盈眶。
但人心微妙,感情这玩意,哪怕再纯洁也挡不住青春的冲动。一个夜晚,吕倩走到老师后背,把他抱住了。老师吓了一跳,满脸为难地挣开手,说自己有家有孩子,不敢接受这种感情。结果这一晚,俩人都睡不着。往后几天,破解都用在相互的纠结和不安里。
5.jpeg

常老师顶着压力,劝吕倩要“珍惜自己”,自己有“社会责任”,不能为了个人感情毁掉一切。可又“暗示式地”答应会一直在她身边。吕倩听完,心里像吃了蜜,直接扑进老师怀里,这次常老师停了半天,居然没推开她。人心是会变的,一念之间,原来是“师生情”,转头酿成了“爱情”。
到这一步,其实很多人都觉得两个人已经闯进了危险区。常老师自己后来都说,若再拒绝吕倩,她可能彻底垮掉,甚至放弃学业,自己这么多年精心栽培全复了水泡。吕倩在那里,或许真的觉得把自己交给老师才是“最大报酬”。你说这是感恩还是爱情?搞不好谁都说不清。
6.jpeg

吕倩高考终于考上了大学,常老师送她进考场那天,有种“终于放下大石”的感受。临走时,吕倩一句“非你不嫁”,老师也“就当真了”,制订了离婚、结婚的三年计划。一位四十多男人为十九岁姑娘许诺要“倾家荡产”,这事说出来,乡里乡亲谁都当怪谈。
接下来,就是一场家族大战。常老师回家提离婚,所有亲戚沸腾了。哥哥骂他糊涂,弟弟劝他别为了“桃花运砸了家”,老父直接扬言要断绝血脉。原配妻子哭天喊地,只求给孩子留个完整的家,说愿意自己一个人过、丈夫可以不回家,钱也不要了。但常老师铁了心,连个好声话都未给。
7.jpeg

最后离婚成了,常家兄弟搬空了东西,说“不认你这个人”。吕倩大学结业,常老师迎着空碌碌的房子捧着离婚证对她说,自己是“用生命兑现诺言”。吕倩也没多想,婚就这么结了。吕家父母嗷嗷哭、摔桌子,大家都觉得这个婚礼像场告别仪式,别提什么祝福,压根就是两个为“命运折磨”的人抱头痛哭。
但婚后的日子,现实一下把一柜子的甜言蜜语都掀翻了。吕倩怀孕、流产,又怀孕、又流产,连母亲的身份都没保住。夫妻间的温情很快酿成争吵,常老师的被动和消极让吕倩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她写信给大学同学,说自己对“家庭的依恋消失了”,两个人像是“活在两个时代”,对常文君只剩冷漠。
8.jpeg

吕倩期待的“理想男人”酿成了只会教书、洗不了袜子、工资不够花的“生活障碍”。总觉得自己用年华抵了情债,感恩酿成了负累。两个人出去,常被人当成父女,外界的非议如潮水涌来。学校家长嫌弃这俩师生“有问题”,女中学生都不往常老师班上报。吕倩的自尊最后只剩下对丈夫的挑刺和质问,常文君则委屈到哭,说自己为了她放弃一切,却落得这下场。
日子越不好过,吕倩心里越憋屈。学校给她单人宿舍,她借口加班,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新的男同事成了倾诉对象,常老师一听,心里堵得像卡了石头。旧家的孩子跑来要钱,动辄几百上千,被训斥得像“小偷”。常老师在家只能听吕倩闹,自己也无力改变。
9.jpeg

终于有一天,吕倩下定决心要离开。她写信跟常文君彻底摊牌,说自己已经把最好的青春还了感情债,“本金利息都清了”,只求一条生路。常老师却装聋作哑,一直到吕倩真正准备起诉离婚,常文君还不肯放手。最后一场激烈的争吵,一句“我已经怀了孩子——不是你的”,把常文君气得发狂。吕倩拾起菜刀,毫不迟疑砍向了曾经的恩师、丈夫的脸。
血光之下,各自的命运也被彻底画上句点。吕倩坐进监狱,无所谓牢狱,只想离婚自由。常老师伤得很重,被前妻和女儿送进医院照料,那些熟悉的温情似乎只剩一丝旧情和人道。
10.jpeg

说到底,这样的故事,没有谁是纯粹的“坏人”,也没有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师生的感恩、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舆论、个人的私欲——每一层,都把人往痛苦里推。感恩和爱情,本是两条路;可一旦混为一谈,结局就不是一家人的团圆饭,而是一地鸡毛,甚至是一道血痕。
人啊,还是要谨慎别把感恩和情债搅在一起。你以为被救赎,谁知道,不小心又把一腔热忱酿成了生活里无法偿还的债。那些年的承诺,也许只是青春的冲动,谁都不是情感的万能解药。倒是有时候会想,倘若当年他们收住了脚步,是不是就能有个温柔的结局?
11.jpeg

你说,人生哪有多少“如果”可选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