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中国几乎不睡觉吗?提问来自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有人当面追问,访华期间他什么时候睡。回答很直白,普京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原因也摆在那儿,莫斯科比北京晚五个小时,他硬生生把生物钟往前掰,尽量按北京时间工作,结果就只能牺牲睡眠。
抵达是8月31日,公开活动持续约三个半小时,谈不上轻松,算是预热。第二天上合峰会,铺天盖地的议程压上来,工作时长拉到了16个小时。除了峰会议程,他还要挤出时间同多国领导人一对一会晤,印度总理莫迪只参加上合峰会,不出席阅兵式,想谈只能卡在当天。第三天更密,超过14个小时,重头戏是与中方元首的正式会晤,以及中俄蒙三边元首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达成备忘录。最后一天,为了出席九三阅兵式,异常早起。网传贵宾凌晨三点起床,有没有这么早,官方没给具体时间,但看完全天安排,这个“早”一点不夸张。阅兵之后,还要参加纪念活动和双边会晤。当天下午,他在钓鱼台国宾馆同朝鲜领导人会谈,持续超过一个半小时。到了当晚十点半,记者会结束,才算收工。
把四天加总,克里姆林宫给的数字是累计工作48小时。平均下来,一天12小时。这个数字对平常上班族来说,已经是加班预警了。国际上通行的劳动时间尺度是每周不超过40小时,他四天就做完了。
为什么要这么拼?答案不只在行程表,也在地缘政治的那张复杂地图上。俄乌冲突发作后,他的外访空间被压缩,很多双边往来被迫延宕。难得有一趟多边外交之旅,还是在天津的上合峰会和北京的九三阅兵式叠加,他需要把过去堆积的“欠账”一口气补上。莫迪只在1日出现,两人只能那天见。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并非上合成员国,想会面,只能放到后续安排。能摆上桌的,都尽量摆上桌。
更现实的一面在经济上,西方制裁一轮叠一轮,莫斯科“向东看”的力度越来越大。能源、天然气、投资,都是硬指标。西伯利亚力量2号被反复提及,三边元首达成备忘录,意在为接下来的实质谈判定下基调。这不是一场走过场的出访。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亮相,背后都有人在算账,项目能不能落地,通道能不能打通,资金能不能跟上。
时差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莫斯科时间晚五个小时。按他的日常习惯,他本就是个夜里更兴奋的人,中午才吃早餐,下午晚些时候进入状态,晚上精神最好。到了北京,要在清晨出现在镜头前,要在上午进入谈判,要在午后继续会晤,要在薄暮开记者会。这对一个“夜猫子”是硬性改造。睡眠被切割成碎片,恢复被压缩到最小。
他的身体底子,被外界看了很多年。游泳、举重、冰球、柔道,经常出现。动作看得见,节律不见得轻松。纸面上,俄罗斯总统一年能有三十多天年休,工龄叠加,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个半月。现实里,他几乎不会彻底关机。外界知道的那些所谓度假,多半也能看到电话和文件。俄乌冲突发作后,几乎没有关于他度假的公开报道。战时,不适合公开,也未必能真的放下。
这么看,访华期间的“只睡几个小时”,并不是一次性的燃烧,而是多年来形成的工作方式,在特殊时期被进一步推到极致。克里姆林宫通报里有一串名单。除去抵达当天,剩下三天,要把十几个国家的首脑或总理安排上桌。再加上两场高规格多边活动。除了睡觉和路上走动,几乎每个小时都有任务。
外交不等人,尤其在如今的局势下,有些问题只能面对面谈。有些信号必须当面释放。站在天津,站在北京,镜头对着你,话要在那一刻说出去。握手的力度,眼神的交流,旁人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在当事人那里,可能是一条管线的推进,一笔资金的确定,一段关系的修复。
强度高不等于状态好,人到七十多,体力不是无止境的。阅兵要早起,会议要撑住,晚上还要面对媒体提问。哪怕身边团队再专业,具体到那张脸、那副嗓子,还是要他自己扛。发言人那句“只睡几个小时”,听上去像炫技,背后是对节奏的无奈。不睡不行,睡多也不行。时间往前推,安排摆满了。
四天48小时,平均下来一天12小时。但这只是公开可见的那一部分。幕后的材料准备、会谈前的沟通铺垫、团队之间的协调,不能算到“工作时长”里,却也吃掉了大把的精力。尤其是多边会议期间的双边穿插,节奏像走迷宫,一个时间段里塞两个会,地点来回切换,人上桌就要进入状态,完全没给情绪调整的空档。
这趟行程里,有几个节点被外界抓得很紧。上合峰会当天同莫迪会面,既是现实安排,也是一个信号。中俄蒙围绕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备忘录,给外界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抓手。九三阅兵式的早起和全天纪念活动,把他拉进了高密度的礼仪场景。与朝鲜领导人在钓鱼台的会谈,时长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个数字说明双方谈的不只是礼貌话。晚十点半面对媒体,说明整天的议程被压到极限。
有些人喜欢把领导人的勤奋包装成个人崇拜,有些人把“只睡几个小时”当成强人叙事的注脚。不这么看也行。这更像是一场被时势推着走的外交赛跑。在西方压力之下,俄罗斯需要用一趟趟“面对面”去打开对接,用具体项目去巩固通道,用可量化的成果去回应国内外的关注。这种时候,节奏慢不下来。
也有人会担心,长期的高强度会不会把人推到极限。身体是要透支的,心智是要消耗的。团队能分担很多,关键的人永远只有一个。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场合,话说多一句少一句,力度大一点小一点,都会被放大解读。
普京在中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这句话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外交背后的筋骨。不是所有亮相都轻松,镜头之外多半是熬夜,是赶场,是不断切换话题和情绪。站在舞台上那几分钟,其实是前面无数小时垫出来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