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脱下战袍,换上长裙,高跟靴踏在米兰的街道上——这是我们熟悉的奥运冠军陈梦吗?
这次,她不是在球桌前挥拍,而是站在闪光灯下对世界说:“米兰见。”
一个在国乒舞台征战14年的主将,突然淡出,却在世界时尚之都亮相。你说,这算退役吗?还是另一种开始?
陈梦生于1994年,2010年进入国家队,冠军拿到手软——从陪练到主将,从青涩到稳健,她贯穿了四个奥运周期。东京奥运会,她拿下女单和女团双金;巴黎奥运会,她再一次夺得双金,实现女单冠军蝉联,这在历史上只有邓亚萍和张怡宁做到过。
她是曾经赛场上的“大嫚”,怒吼、冲杀,扛着国乒的旗。
而现在,她逐渐退出世界排名,赛场上只在去年的“瓦尔德内尔杯”露了一次面……
有的人说这是功成身退,究竟31岁了,也该为生活留点空间。也有人觉得,她的状态依然顶级,为何不继续拼下去?
角逐的紧张,国歌奏响的激动,球迷的呐喊,那种场上的热血,她真的不要了吗?
可是你看到她现在的样子——长裙、微笑、走秀、出席活动,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妈妈,参加不同的舞台,她选择了另一种人生节奏。
这背后是身体的告别?还是心理的转变?没人给出确切答案。
国乒历史上,不乏突然退下或转型的人:有人去教练岗位,有人投入商界,还有人像陈梦一样,用自己的形象去参与不同领域。有人觉得运动员离开赛场就该立刻隐身,有人觉得多方面发展才是好的归宿。
问题是,公众对她的定位,还停留在“必须要赢、必须站在领奖台”,而她自己可能早就不想再按这个尺度生活了。
这也是一个现实:运动员的黄金期有限,不可能永远站在巅峰位置。
你还记得她高举奖杯的样子吧?那是几千万人的骄傲。但你现在看到的是她在米兰时装周灯光下的眼神,那里面没有角逐的压迫感,更多的是自由自在。
有些人会赞美这是另一种勇气,因为从辉煌退下比登上巅峰更难;也有人会觉得遗憾,总觉得她还能再赢一次世界冠军,再为国站一次场。
回想巴黎奥运后,她就已经逐渐不再参加国家队训练。从法国回来宣布退出世界排名,到现在除了粤港澳全运会以外,她没有国内国际赛场的大动作。
有人怀疑她是否彻底告别专业赛场,但她没有明确说退役,只是用行动让大家自己去猜。
这样不确定的状态,让球迷和吃瓜群众有话可说:有人批评这是“半退役”,浪费天赋;也有人说她只是用了自己的方式,拒绝按照别人设定的人生路线走。
国家队的名额和资源有限,年轻选手需要舞台,而她淡出后,这个位置自然就被下一位顶上。这是不是好事?对于团队来说当然是新陈代谢,对于个人来说却是割舍成百上千次训练积累的结果。
陈梦之前说过一句话——“人生不止有乒乓球。”在赛场之外,她也想成为另外一种自己。这句话很多人听起来平淡,但放在国乒的环境里,是很有重量的,因为那等于承认自己要离开那个熟悉的战斗圈子。
现在,她既不是完全告别体育,也不是全身心回到娱乐与商业,更像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探索平衡。这样的选择,赞同或反对,全凭各自立场去看。
对于老百姓来说,既感慨她给中国乒乓带来的荣耀,又忍不住问——那份为冠军拼尽全力的劲,是不是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运动员的职业寿命有限,可情感牵绊很长,你愿意为她新的生活送祝福,还是希望她重新回到赛场证明自己?
你看到的是米兰街头的一抹倩影,但脑子里还在回放她在东京、巴黎赛场上的每一个制胜球……这才是真实的矛盾:成就已是历史,而我们总想看她未来还能创造什么。
她本人未必须要这种期待,但公众就是习惯要一个明确答案,要么继续拼,要么彻底离开。模糊状态,对球迷来说最难接受,却可能是她最自在的一种活法。
那么,你觉得陈梦该继续打,还是就此转身,把生活过得更精彩?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