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近代首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八十年后,北京天安门广场以一场震撼世界的阅兵式,将这段血火交织的历史镌刻成永恒的民族记忆。
历史之重: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
当45支方队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行进时,战旗方队中飘扬的“平型关大捷旗”“台儿庄战役旗”等百面功勋旗帜,无声诉说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部队的浴血征程。徒步方队里,抗战老兵后代与现役军人混编成列,形成“一老一新”的传承图谱——前者是抗战精神的活化石,后者则是强军梦的践行者。空中护旗梯队用直升机编出“V”字队形,向世界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科技之刃:锻造现代战争制胜权
装备方队以实战化编组亮相,无人作战群、高超声速导弹、量子通信设备等30余款新型装备首次公开。空中梯队中,歼-20隐形战机与运-20战略运输机组成“双20”编队,预警指挥机、轰炸机梯队紧随其后,完整呈现我军空中作战体系。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国产化率达100%,彰显中国军工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和平之诺:大国担当的庄严宣示
这场阅兵绝非简单的肌肉展示。当千人联合军乐团奏响《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时,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阅兵领导小组强调,此次活动是对《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再确认,是对试图篡改二战史实行径的有力回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永远不称霸,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
从1945到2025,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这场阅兵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宣言。当最后一架战机掠过天安门上空,7万只和平鸽腾空而起,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