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事实证明!放弃回国嫁给撒贝宁的李白,做了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豁达圆月WW · 6 天前
从利物浦到武汉:另一个“李白”的选择
1.jpeg

提到“李白”这个名字,我们想到的或许都会是那个诗仙“李白”。不过,如今还有一个来自国外的“李白”,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她便是撒贝宁的妻子。
一个是全国观众都熟的嘴皮子快、反应更快的主持人,一个是绕了半个地球才把人生落在北京的女孩,这事乍一听就不太安静。家里人先不放心,外头风言风语又多,最难的是:他们俩得回答好那个最俗的问题——你们真的合适吗?更拧巴的是,等风波过去,跟他们较劲的,反而是那些细碎的小日子。
2.jpeg

李白原名叫丽萨,出生在利物浦,后来一家人搬去了加拿大。家境不差,眼界不窄,她小小年纪就像把生活当琴谱,学业、音乐、舞蹈一项项弹得行云流水。她背小提琴出门时,盒子上贴着的演出贴纸比行李牌还多;在学校里,分数不吭声,却老能压着线飘在前头。这样的底子,给她了两样东西:胆子和底气。
大学时她选了法语专业,还是那种在加拿大非常能打的学校。她的独立有点“轴”,不愿伸手要钱,就自己打工、做项目,早早地学会算账:这份收入够房租,那点结余可以买一本字典。她喜欢把生活磨得清清爽爽——可能也是因为心里一直藏着一张地图,指着的是更远的地方。
3.jpeg

她为什么来中国?说起来既像偶然,又像是命里有条线。从小读到的唐诗、听过的中国故事,像是隔着海洋扔过来的纸飞机。等她真落在北京这片陌生又热乎的土地上,她很快就发现,许多关于这个地方的想象都需要重新标注:胡同口卖早点大妈的热情,夜里车流和霓虹混在一起的城,陌生人的笑意,这些都让她觉得,这里适合她长住一阵子。
她一头扎进中文,绕着声调打转。后来,她干脆把书包往更正式的地方一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先是法学本科,之后又往商科走,听过课的人都记得那个总是举手的外国姑娘,中文不完美,但思路利索。她有一种“把自己活成一个项目”的劲头,路径清晰又不怕转弯。
4.jpeg

镜头也很快找到了她。舞台灯光照到脸上的那几秒,大家记住了这个笑起来有酒窝的女孩。她参加节目,做过练习生的艰苦活,也做过需要一丝不苟的裁判——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大中华区的裁判这个职务,穿着标志性的深色西装,手里拿着记分板,神情认真得像在审阅一份重要合同。这份工作,偏偏成了她和撒贝宁坐到一张桌边的由头。
撒贝宁就不用多介绍了。你打开电视,他总能蹦出来:春晚后台能三句话拆解一个梗,在新闻类节目里又能寸步不让地追问重点。他说话像打太极,借力打力。而她,眼神里带点认真,又带点淘气。那天录节目休息间隙,两个人就那样开始聊天,聊得轻松又像走神。临走前,她笑着说:“我中文还差点火候,你这么会说话的人,要不要做我的‘语文老师’?”其实她的中文已经不错了,只不过,找个理由,把这条线先系上。
5.jpeg

后来的故事并没有所谓“浪漫剧本”的闪光点。有的是反复。她的父母在电话那头一遍遍问:你为什么要在那么远的地方安家?那里的新闻,我们看着不踏实。更直接的问句是:你辛辛苦苦走到这一步,工作、圈子都在北美,为什么要为一个主持人把自己的生活打散?他们并不是苛刻,只是爱得谨慎——这是很多父母共有的样子。
而他也没有端出气势压人。他没法一句话说服所有人,只能用时间。他介绍自己做的节目,讲北京和武汉,他讲热干面、讲长江边的风,也认真讲事情的难处——好比曝光,意味着一家人的日常会被看见;好比工作节奏,意味着很多节假日他都在台上。他把这些如实地摊开,好像在说: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不是完美的,但我真心想让你进来。
6.jpeg

对她来说,艰难之处在于心里那杆秤。留或者走,都是亏欠。她知道自己“放弃什么”,也知道“得到什么”。人到某个年纪,选项之间不是输赢,是“为谁耗时间”。她后来决定留在中国,很平静地对父母说:我不是离家,是换了一个家。那时的她心里,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2016年的早春,他们去领了证。一个月后,武汉的风还带着一点潮,婚礼在江城办了。亲友来得不远不近,热闹里有一种落地的踏实。有人说她“为爱停下脚步”,她倒像是换了个跑道。镜头里,她笑得很自在;镜头外,她慢慢淡出,减少公开的出现,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家庭和自己悄悄进行的小项目。不是消失,而是换到幕后去把日子织得更细密。
7.jpeg

婚后那些真正的难题,多半是琐碎——语言没问题,文化的节奏却有差。好比教孩子:她更喜欢在公园里把时间撒开,让孩子自己去抠叶脉、数蚂蚁;他心里有“规矩”这杆标尺,不主张放任。两个人会在晚饭后的餐桌边慢慢谈:今天作业写到几点,周末是去博物馆还是去野外。他没有笃定地说“我对”,她也不坚持“必须按我的来”。他们找中间值:既能看展,也能在泥地里踢球;既要背一首诗,也要自己编一首歌。说到底,教育这件事,谁也没拿过满分卷。
他这边,事业忙得像走表。节目《开讲了》《国家宝藏》一个接一个,快嘴背后是长时间的准备和揣摩。他偶尔在镜头里提到“家”,话不多,却能听出他心里那种“有人在等”的安定。两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被拍到的画面也不稀奇:超市里推着购物车,路边小饭馆抬头看菜单,冬天时她给他围围巾。你说这些有什么好看的?可幸福,往往就是这种乏味又稳妥的画面。
8.jpeg

有人替她惋惜:以她的条件,原本可以在职业上爬得更高。这样说不算错,但也不全对。选择原来就有成本,她自己最清楚。她并没有把自己缩成谁的影子,只是把舞台换了个方向。她偶尔还会参与国际项目,做些跨文化的事,像以前一样认真,只是少了话筒,多了沉默。她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懂的语言——不必嚷嚷,自己知道就好。
我时常想起他们相遇的那天:灯光、观众、摄像机,熟悉的电视机气味。但真正把两个成年人拴在一起的,不是那一刻的亮,而是后来那些暗下来的时分——凌晨在医院小凳子上挨着坐,孩子发烧时轮班守夜,父母的健康和离别,搬家时清理柜子里那些无用又丢不掉的小东西。跨国婚姻听起来“宏大”,落到地面上,还是柴米油盐。能过好这些,才是“本领”。
9.jpeg

把故事讲到这儿,也许你会问:她当初的决定,到底值不值?答案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我们能看到的是,时间这个最不讲情面的裁判,暂时给了他们一个不错的分数。城市的风来回吹,人群里他们牵着手走,没什么惊天动地,倒有一种“稳”的美感。另一个“李白”,把自己的生活,翻译成了中文;而那个会说的男人,学会在家里少一点话,多一点陪伴。
人生的题,总要自己答。她在利物浦出发,在加拿大长大,在北京落脚,在武汉许诺。这一路拐了很多弯,少了一个,都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也许有一天,孩子问起妈妈的名字为什么叫“李白”,她会笑,说:因为我喜欢这个国度的诗。然后又补一句:诗之外,是生活。你说,这样的选择,算不算一种很美的人生押韵呢?
10.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