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阅兵定在9月3日?背后意义令人动容
在我们的记忆里,2015年9月3日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仿佛还在眼前。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无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与威严。那为什么阅兵定在了9月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呢?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9月3日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紧密相连。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生命消逝在战火之中。在这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里,中华儿女们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无论是淞沪会战中将士们的拼死抵抗,还是百团大战中对日军的沉重打击,每一场战斗都饱含着爱国将士们的热血与忠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实际上,日本向同盟国递交投降书的日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降标记。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而把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有着明确的历史依据。1945年9月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以此来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布通告,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决定,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是对在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们的缅怀,也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肯定。
从现实意义来看,在9月3日举行阅兵,是对历史的庄重回顾。它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能被遗忘。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阅兵仪式上展示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是对过去抗战胜利的纪念,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我们有能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掩护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同时,9月3日阅兵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在抗战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御外敌。通过阅兵,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而且,在国际层面上,9月3日阅兵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在二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举行阅兵,是对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9月3日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每一次回顾这一天,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会永远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先辈们开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