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网红”四个字一出来,比恋情自己还炸。
有人连夜把歌单里《有点甜》删掉,说“滤镜碎了”;有人反手把音量调到最大,理由是“老子听的是旋律,又不是道德课”。
吵到凌晨三点,热搜还挂着,像谁家的门铃坏了,一直响,没人敢去关。
先说最扎心的:
粉丝脱粉的小作文里,高频词不是“恋爱”,而是“她那种人”。
翻译一下——可以接受哥哥谈恋爱,但不能接受哥哥谈的是“抖音里扭腰甩臀、带货丝袜”的姑娘。
职业污名像502,粘上就撕不掉。
可谁给“擦边”划的线?
穿短裙跳手势舞算,那穿高定走红毯就不算?
双标现场比演唱会灯牌还亮。
再说汪苏泷。
10月8日音乐节,他抱着吉他,憋了整整十秒,只挤出一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
台下尖叫声劈叉,一半喝彩,一半倒喝彩。
工作室的声明紧随其后,官话连篇,核心就一句:再造谣,法庭见。
话很硬,却像把羽绒服扔进洗衣机,看着鼓,其实不保暖。
粉丝要的不是警告,是“交代”,可他偏不给。
挺好,创作歌手不是选秀爱豆,没义务把恋爱细节打成二维码供扫码。
最有趣的是数据。
女方抖音一夜涨粉50万,黑粉也是粉,骂一句也得先点个关注。
她把早期擦边视频隐藏,新发的日常是煮面、遛狗、给仙人掌换盆,评论区从“离哥哥远点”慢慢酿成“姐姐用的什么粉底”。
算法比人现实,流量到手,转身就能洗白。
别笑,平台规则就这样,谁能把争议熬成梗,谁就能接到下一单商务。
音乐博主私下聊:
“创作型歌手粉丝分两拨,一波听歌,一波听人设。
前者巴不得他多谈几次,才有新歌写;后者把他当电子男友,一旦‘塌房’,比股票跌停还惨。
”
汪苏泷刚好卡在中间,出道早,有国民甜歌滤镜;转型晚,又靠音综刷第二春。
作品粉稳如老狗,人格粉却像玻璃珠,一磕就碎。
11月新专辑照常发,巡演票没退,说明基本盘还在。
只要旋律够hook,凌晨删歌单那批人,白天会偷偷加回来。
耳朵比嘴诚实。
绕一圈回来,问题还是那个:
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到底该摊多少给大众看?
答案是——想给就给,不想给就闭嘴,外人没资格翻箱倒柜。
真受不了?
脱粉就行,别写小作文,别冲去人家姑娘私信里放狠话,挺没劲的。
究竟,耳机里的声音不会变,变的是听歌的人心里的尺子。
下次再遇到“房子塌了”,先问一句:
塌的到底是房,还是你自己搭的空中楼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