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国庆晚会:谭维维燃民族魂,李宇春叙环保情,毛晓彤展现青春范儿

很哥 · 6 小时前
1.jpeg

2025央视国庆之夜的舞台星光熠熠,但谭维维、李宇春和毛晓彤无疑是其中最出彩的三位明星。
她们的演出,没有陷入“群星堆砌”的热闹,反而以“小而精”的叙事,把“中国梦·家国情”揉进了每一个舞台细节里。
谭维维以鼓为媒唤醒民族血脉,李宇春以情为笔书写环保担当,毛晓彤则以笑为光。传递着青春的烟火。
一、谭维维:鼓点里的民族魂,跨界中的文化活

2.jpeg

当百人鼓阵的第一声鼓点砸在舞台地板上时,整个演播厅的空气仿佛都跟着震颤。这不是普通的歌舞开场,而是谭维维用《山河击鼓》掀起的一场“民族精神唤醒”。
鼓声没有花哨的编排,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从最初低沉的“蓄力”,到中期密集的“迸发”,再到结尾高亢的“呐喊”,像极了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里,从低谷走向辉煌的坚韧轨迹。
3.jpeg

舞台上的红色光束随鼓点游走,时而化作黄河奔涌的脉络,时而凝作长城蜿蜒的轮廓,与鼓手们整齐划一的挥槌动作呼应——此刻的“民族魂”,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词汇,而是能听见的雷霆、能看见的光影、能触摸到的厚重。
4.jpeg

如果说《山河击鼓》是对“民族根”的致敬,那《九州同庆》便是对“文化活”的探索。
谭维维敢把“不搭界”的元素揉在一起:戏曲的婉转唱腔,被她唱得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张力;现代摇滚的电吉他音色,没有盖过非遗的底色,反而让“鼓舞雄狮”的传统意象有了新的生命力。
最妙的是编曲里那几句“黄河号子”——不是刻意的“炫技”,而是像从黄土高原的沟壑里飘来的风,粗粝、质朴,却一下子把“九州共庆”的辽阔感拉满。台下有观众说:“第一次觉得‘非遗’离自己这么近,原来老祖宗的东西,也能唱得这么‘潮’。”
5.jpeg

这不是谭维维第一次做“文化摆渡人”。多年前,她就曾带着《华阴老腔一声喊》站上舞台,就让传统唱腔火遍全国。
如今在国庆晚会上,她又把戏曲、黄河号子与摇滚结合——她的“跨界”从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找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就像她在后台采访里说的:“民族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它‘活’在当下,让年轻人愿意听、愿意看,这才是真正的传承。”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创新,让她的演出不止有“震撼”,更有“温度”。
二、李宇春:沙漏里的环保情,叙事中的时代责

6.jpeg

李宇春的舞台,总带着一股“不疾不徐的深刻”。今年国庆晚会,她没有选气势恢宏的歌曲,反而用《爱你所爱》讲了一个“小而暖”的故事——三代治沙人的坚守。
舞台配景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一块巨大的投影幕:起初是茫茫无际的沙丘,黄色的沙粒在风里翻滚,透着绝望的荒芜;随着歌曲推进,绿色的植被慢慢从沙丘边沿蔓延,先是零星的草芽,再是成片的灌木,最后酿成郁郁葱葱的绿洲。
这短短几分钟的“沙丘变绿洲”,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冲击力——观众能清晰地看到,“荒漠种出春天”不是童话,而是无数治沙人用几十年光阴熬出来的奇迹。
7.jpeg

舞台中央的巨型可旋转沙漏,是整场演出的“眼”。沙子缓缓从一端流到另一端,一边是逝去的时间,一边是不变的坚守。当李宇春唱到“风里的沙,终会开出花”时,沙漏恰好完成一次翻转——仿佛在说:“治沙没有捷径,不过是‘熬’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更让人动容的是细节:演员们的服装不是精致的礼服,而是用回收材料编织的“环保衣”,布料上的纹理带着自然的粗糙感,却比任何华丽的装饰都更贴合主题。有网友注意到:“连服装标签上都写着‘可循环利用’,李宇春的环保,不是喊口号,是真的落到了实处。”
8.jpeg

这份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早已刻在李宇春的演出里。此前她的歌曲《冬泳》,就聚焦女性在困境中的抗争,用细腻的歌词传递力量;如今在国庆晚会上,她又把“环保”搬进舞台——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用“故事+细节”的方式,让观众主动共情。
9.jpeg

就像治沙人采访音频在结尾响起时,那句“守着沙子,就是守着家”,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李宇春的聪明之处在于:她不把“时代责任”挂在嘴边,而是让观众在感动里,自己读懂“守护家国”的另一种方式。
三、毛晓彤:烟火里的青春范,互动中的生活味

10.jpeg

如果说前两位的演出带着“厚重感”,那毛晓彤与李昀锐合作的《向阳生长》,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舞台没有宏大的布景,反而还原了城市里最常见的场景:夜市的霓虹灯牌闪着暖光,“烤串”“奶茶”的字样格外亲切;街角咖啡馆的玻璃窗里,摆着几盆绿植;甚至还有几位演员穿着休闲装,模仿着广场舞的动作——这不是遥不可及的“舞台”,而是每个人国庆假期里都能遇见的日常。
11.jpeg

毛晓彤站在这样的场景里,像极了假期里出门“City Walk”的女孩:她扎着简单的马尾,穿着浅色的休闲装,笑容像初秋的阳光,不刺眼却足够温暖。她的歌声没有高亢的技巧,却带着直白的快乐。
唱“街角的糖甜过旧时光”时,毛晓彤的语气里有孩子气的雀跃;唱“晚风里都是幸福的香”时,她的心情又透着对生活的满足。台下有年轻观众跟着哼:“听着歌,就想起自己国庆和朋友逛夜市的样子,太有代入感了。”
12.jpeg

毛晓彤的演出,没有刻意“装嫩”,而是把自己一贯的“甜飒”形象,融入了“青春烟火”里。
她知道,年轻人的“家国情怀”,不是喊口号,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日常的珍惜。就像她在采访里说的:“能把普通人的国庆快乐唱出来,让大家觉得‘这就是我的假期’,就够了。”这份“不端着”的真诚,让她的演出格外动人。
四、技术赋能,主题共振:三人演出里的“同与不同”

13.jpeg

细品谭维维、李宇春、毛晓彤的演出,你会发现藏在“不同”背后的“同”:技术创新与主题升华的双重支撑。
谭维维的鼓阵投影、李宇春的沙丘绿洲动态幻化、毛晓彤的实时城市影像的联动,背后都是“多地舞台实时交互技术”的赋能。
但这些技术没有酿成“炫技的工具”,反而成了“表达的助手”:谭维维的光影,让“民族魂”更具象;李宇春的投影,让“环保故事”更直观;毛晓彤的实时影像,让“青春烟火”更有共鸣。
14.jpeg

更重要的是主题的“共振”。她们看似选了三个不同的方向:谭维维抓“民族精神”,李宇春抓“时代责任”,毛晓彤抓“生活美学”——但最终都落回了“中国梦·家国情”的内核。没有民族精神的“根”,家国就没有厚度;没有时代责任的“担”,家国就没有未来;没有生活美学的“暖”,家国就没有温度。三者相加,才是“家国”最完整的模样。
15.jpeg

舞台背后,还有她们对“个人风格”的坚守。谭维维的“跨界文化”,延续了她多年的艺术探索;李宇春的“社会关注”,是她作为公众人物的思考;毛晓彤的“青春烟火”,是她对“甜飒形象”的升级。
她们没有为了“国庆晚会”刻意改变自己,而是把“个人热爱”与“时代主题”自然融合——这才是最好的“献礼”:不生硬、不刻意,只真诚。
五、结语

16.jpeg

当晚会落幕,观众记住的不只是热闹的场面,还有那些具体的细节:谭维维鼓点里的山河、李宇春沙漏里的坚守、毛晓彤笑容里的烟火。
这三位明星用演出证明:“家国情怀”从不是单一的表达,它可以是厚重的、深刻的,也可以是轻快的、温暖的。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让“中国梦·家国情”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
究竟,家国从来不在遥远的星空里,而在每一个人对民族的热爱、对时代的担当、对生活的珍惜里,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