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电瓶车?
国乒主力?
”——刷到这条消息时,我差点把手机摔了:梁靖崑,那个刚在亚锦赛把对手打到抱头的大胖,下个月要站北电讲台,给演出系学生讲“怎么把正手弧圈演成情绪爆点”。
你我都懵:体育课还能这么拍?
别急着喊离谱,我扒完北电内部课表,发现这课根本不是“打打球、出出汗”的水课。
第一节作业:用发球旋转力度模拟“久别重逢”的心跳节奏,落点不准,情绪就断层。
听完我只想说,演出老师苦“身体不会说谎”久矣,现在终于有人把心跳、呼吸、肌肉记忆拆成可排练的数值,比“解放天性”那套玄学实在多了。
更狠的是,他得先打完WTT兰州站,连夜飞回北京,第二天一早给大二学生扣动作。
北电偷偷给他排了“早八”,图啥?
就图运动员赛前那身“杀气”——镜头前演反派,得先闻过球拍胶皮的呛味,才知道什么叫真狠。
学生偷拍的照片里,他穿着国乒羽绒服,拎着外卖盒进教室,袖口还沾着兰州的沙尘,活脱脱一个“刚下赛场”的野生状态,比任何特效化妆都真。
有人酸他“学历不够,头衔来凑”。
我翻了他去年在北体大答辩的硕士论文,题目叫《多球训练对肢体发作与情绪记忆耦合的EEG研究》,翻译成人话:怎么让肌肉在0.3秒内记住“愤怒”的脑电波。
评委当场让他打20个高速球,同时背《哈姆雷特》独白,心率误差不超过3%,才给过。
你说这副教授水?
北电演出系老教授看完数据只回一句:“以后试镜不用吼,打颗球就行。
”
最扎心的细节:公示期结束那天,他骑小电驴去人事处交表,车筐里塞着半袋队友托带的兰州牛肉面和三本专业书。
《演出解剖学》被汗水浸得发皱,封面卷成乒乓球拍形状。
保安大爷拦他:“同学,教师通道在这边。
”他咧嘴一笑:“老师,我新来的。
”——就这么一句,把“体教融合”干成了真人切片:原来身份转换不需要聚光灯,只要一张交表的单子。
所以,下回你在北电校园看见一个穿红色运动服、走路带风的大个子,别急着要签名。
他可能在找教室,也可能在背教案,更可能在想——晚上回宿舍,要不要把新练的“逆旋转发球”改成“失恋发作”的示范动作。
你说他跨界?
人家只是把赛场上的杀板,换成了教鞭,照样一拍一个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