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于“公共安全”的话题,总是迅速点燃舆论,尤其当受害者就在人潮中,却依然孤立无援。江苏泰州近期的演唱会骚扰事件,就是这样一根刺扎进了很多人的心。同样的场地、密集的人群,但不同的角色,却有着全然不同的体验:有人欢呼,有人却在不安与恐惧里煎熬。
这次涉事男子在人群中过道徘徊,多次有意蹭碰女性。他的动作并不夸张,甚至可以说非常隐蔽,但受害女性却清清楚楚感知到了侵犯。视频上传网络后,网友愤怒声讨,并强烈要求“重罚”,理由不只是道德,更直接上升到了法律底线。
逼问为什么类似骚扰屡见不鲜,答案并不复杂:公共场合人多嘈杂,目击者容易选择“视而不见”,而受害人往往顾虑太多,不敢马上发声。哪怕鼓起勇气脱身,也常常遭遇自我怀疑和孤立感。演唱会明明灯光炫目、喧嚣热烈,可当你需要资助时,周围却仿佛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屏障。
深夜回想,还会往事重现。有目击者说,事发当下四周都是尖叫与音乐,可自己像在玻璃罩里呼吸不到空气。旁人沉浸在气氛中,不愿为“麻烦”停下来资助,有的甚至选择假装什么都没看见。对某些受害人来说,忍耐与沉默结下阴影,久而久之反倒养肥了罪恶的种子。
要追究起法律责任,虽然规定明白:猥亵行为可被行政拘留甚至刑事处罚。但现实中取证极其难做,哪里是偶然肢体接触,哪里是故意为之,很难有物证直击全过程。一瞬间摄录下来的画面,还往往绕不开“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命运。警方介入固然须要,但短时间内提供铁证,总带着不确定性。
回忆杭州某说唱歌手的演出,类似骚扰曾被当场喝止。当时受害女性直接反击并报警,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勇气令人敬佩,但更多情形下,没有人愿意在万人场馆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把安全感全压在受害者个人的激烈勇敢上,而应有更完善的组织预案与同理心支持。
看似偶发事件,其实并不孤立。网络留言区里,公交、地铁、商场——几乎所有密集空间,都有人诉说过同样的不安与愤懑。这不是单纯生理侵扰那么简单,更是对个人尊严和安全感的暴力破坏。“咸猪手”,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权力施压,让人脆弱、愤怒、甚至长期失眠。
在程序正义推进前,自我掩护还真不可或缺。清醒认知风险,遇事坚定拒绝、及时报警,并生存证据,是为自己争取底线权益的刚需。这种“自救”行为其实也倒逼着公共管理向更细致靠拢。好比主办方能否引入更多女性安保,让重点区域遍布监控、设立快速响应机制?越是专业保障到位,越有可能斩断骚扰者侥幸心理。
关乎女性安全议题,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见义勇为固然值得鼓励,但一味宣扬“主动发声”显得片面。目击者、组织方、制度设计者都该承担自身责任。如果每个观众都觉得报警会得到快速响应,每个嫌疑人都相信监控无处不在,每次集体活动都有明确维权流程,那大多数案件也许根本无法“悄无声息”地发生。
掩护措施之外,其实还需从教育层面培育一种集体意识,那就是“零容忍”骚扰。无论在网络讨论还是现实场景中,让对恶行的漠视成为耻辱,这比单纯依赖惩罚措施更持久、更有效。公众环境是不是安全,其实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真的用行动参与守护这个界线。
危机总会显示系统弱点,而泰州事件也好、其他相似案例也罢,其实都在倒逼整个社会重新擦亮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它提醒主办方安保别再走过场,也让目击者明白袖手旁观不是中立,而可能是帮凶。每个人的小善聚合起来,是最牢靠的屏障。
一个实际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你是否做好准备,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不仅掩护自己,也能为身边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你是否会在看到异样时多留心几秒,用一句提醒、一声制止,为别人创造脱困机会?构建安全空间这件事,没有旁观者,只有共谋者和守护者。希望下一次,因为多了一道来自陌生人的提醒或者多一个主办方提前预防的举措,让舞台下的所有人,不再有人战战兢兢地独自走出场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