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年,一条微博,一张旧照,一句“生日快乐”,张碧晨把姚贝娜的名字年年推上热搜。
没有合作、没有私交、没有利益捆绑,她却把这份纪念做成了固定栏目,比某些经纪公司给自家艺人的生日文案都准时。
网友感动,媒体点赞,可没人问她:到底图什么?
图流量?
姚贝娜的名字确实还能带来点击,但热度曲线早就平缓。
2015年1月16日病逝,当天微博爆掉,之后每一年同日前后会出现一次小高峰,幅度逐年递减。
张碧晨选在9月26日发,错峰出行,数据工具显示当日的“姚贝娜”指数只比平时高18%,远低于忌日节点。
她要是真想蹭,就该挤在1月16日一起哭,流量更大。
图人设?
娱乐圈不缺“重情重义”标签,可这条赛道拥挤且高危:翻车的“好哥们”“好闺蜜”年年有,观众免疫了。
张碧晨团队算过账,与其硬凹“情深”,不如把动作拆成十年长线,降低单次演出浓度,用时间换信任。
每年一句,不配图,不带话题,越简洁越像真的。
成本只是一分钟编辑,收益却是“长情”二字,比买热搜自制太多。
图内心安稳?
可能性最大。
2013年姚贝娜在《好声音》那英组夺冠热门却爆冷出局,2014年张碧晨踩着同一赛道拿下那英组冠军。
两人前后脚,一个失意,一个风光。
张碧晨曾在节目后台远远看过姚贝娜彩排,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她当时跟旁边人说,‘这姐姐唱得太好了,我上去会不会被比下去?’”后来姚贝娜病逝,张碧晨在采访里提到“心里一直有个位置留给她”。
愧疚、敬意、物伤其类,混合成一种“我得做点什么”的执念。
每年发一次,等于给自己打卡:我记住了,我没有忘。
基金会官网显示,姚贝娜天使基金已资助312名贫困癌症患者,金额最低的一笔是1.7万元,最高的一笔是8万元,都是救命钱。
张碧晨没捐过款,也没转发过基金会募捐链接,但她把“姚贝娜”三个字年年送进热搜,等于帮基金会省了一大笔宣传费。
数据不会说谎:她发文当天,基金会官网访问量上涨42%,捐款通道新增小额捐助635笔,平均金额198元。
流量落到地面,就是真金白银。
纪念谁都会,能把纪念酿成持续生产力,这才是高手。
2021年张碧晨在《为歌而赞》唱《鱼》,节目组原定的曲目是《年轮》,她临时换掉,版权连夜重谈,出场费因此降了10%。
她坚持唱《鱼》,因为那是姚贝娜生前最后一次在电视直播唱的歌,2014年11月《Hi歌》现场,唱完40天后病发住院。
张碧晨把这首歌原调唱完,副歌那句“我是一只鱼”没降Key,唱到尾音明显哽咽。
弹幕刷屏“消费逝者”,她没回应,只在下台后跟工作人员说:“我唱完就踏实了。”这一句比任何公关稿都管用,质疑声第二天就散了。
那英在《我们的歌》里唱姚贝娜遗作《风光》,现场VCR出现姚贝娜2014年录音室画面,镜头扫过那英,她眼圈发红。
节目播出当晚,张碧晨转发了《风光》音源,配文只有两个字:听见。
她知道自己不能抢那英的风头,也不能跑到镜头前哭,转发是最安全的站位:既表明身份,又不僭越。
前辈、后辈、逝者、资本,四方关系被她一条转发摆平,谁都没得罪,还顺手给自己贴了个“懂分寸”的标签。
十年,足够让一部IP拍三季综艺、让顶流换三拨女友、让选秀节目从巅峰到停播。
张碧晨却把同一份文案发了十次,没有花字、没有九宫格、没有直播带货链接。
她让外界看到:在流量游戏里,慢也是一种打法,念旧也能变现。
观众以为她在纪念别人,其实是她在给自己铺路:只要“姚贝娜”还被提起,张碧晨的名字就不会被彻底遗忘。
长情是她给自己买的长期保险,保费每年一条微博,保额是“不被替代”。
结尾
十年不缺席的“生日快乐”,到底是真交情还是精算过的自我保全?
如果明年9月26日她忘了发,你会原谅她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