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影后”去西班牙当评委,弹幕先吵翻了:她凭啥?
——就凭一句英文把外媒怼到静音。
圣塞巴斯蒂安闭幕那天,周冬雨坐在评委席C位,镜头扫过,她一张娃娃脸,开口却是地道伦敦腔,问导演“你为什么让雪豹只在夜里出现?
”现场西班牙记者愣了两秒,下意识把同传耳机又摁紧了点。
微博热搜秒上词条:#周冬雨英文杀疯了#。
点进去最高赞留言——“原来她不止会哭,还会提问。
”
哭,说的是《山楂树之恋》里那张纯到发苦的脸;提问,是2023年她第二次当国际A类电影节评委。
上一次在东京,这一回在西班牙,中间只隔365天,业内管这叫“坐火箭”。
可火箭燃料烧的是票房?
并不。
《平原上的火焰》才1.3亿,连春节档零头都够不着,照样被电影节主席亲自写邀请函。
外媒解释得直白:“我们需要一个懂亚洲青春语境的女性视角,她刚好有奖杯、有英文、有流量,还愿意来。
”一句话,缺她不可。
流量是真流量。
LV9月官宣全球代言人,微博1小时转发80万,官网同款手袋断货;11月《VOGUE》封面,她顶着湿发穿男装西装,评论区两极:“高级感拉满”对战“撑不起来”。
杂志内部数据却漂亮:电子刊卖出创刊以来最高单期。
品牌方不管吵架,只认ROI——代言三个月,中国区销量涨32%,总部直接把她照片贴进巴黎总部电梯,和石头姐、艾玛并排。90后第一个百亿女演员?
财报比奖杯更有说服力。
可观众最在意的还是“下一部戏”。
豆瓣小组有人爆料:陈可辛把《独自·上场》(原《李娜》)剪完最后一版,第一个叫进配音间的不是李娜本人,是周冬雨——让她给年轻李娜配内心独白。
消息没上热搜,但影迷圈瞬间懂了:这是从“演”到“创”的跳板。
紧接着,范伟在沈阳被偶遇,说“正和冬雨拍《朝云暮雨》,我演老囚犯,她演杀过人的新娘”。
路透照里,她穿着脏婚纱在稻田里狂奔,膝盖全是泥,粉丝心疼,她回一句“婚纱沾泥才像人”。
一句话,把犯罪片拍出泥土气,票房未映先加期待值。
至于绯闻,刘昊然在新片采访里被追问“分手了吗”,他耸肩:“演员的私事不该成为预告片。
”没有否认,也等于默认。
粉丝掐架三天,两人微博零互动,却前后脚把头像换成黑白,被戏称“最体面的BE”。
有趣的是,掐架最凶的那天,周冬雨在西班牙被拍到独自逛旧书摊,抱回一摞西语犯罪小说,扉页签名“Parami próxima role”(给我下一个角色)。
感情散场,角色续命,这才是她一贯的“止损”节奏。
回到评委资格争议,国内影评人甩出一张时间表:19岁金马,28岁三金,30岁进影协理事会,31岁两部国际评委。
对比同年龄段大花,章子怡32岁才第一次当戛纳评委;周迅35岁。
数据列完,质疑声矮半截。
圣塞主席一句话更扎心:“我们选的不是资历,是视角。
”一句话,把“资历党”噎到沉默。
所以,下次再看到周冬雨用英文提问,别急着嘲“口音”,先听听她问什么——那是中国女演员在国际桌牌上发出的第一手牌。
牌面不一定完美,但足够让下一轮发牌员多洗一次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