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捞女们天塌了!翟欣欣案宣判:获刑12年,预估50岁出狱,人财两空

英明果断暖阳wgv · 8 小时前
从百万豪车到十二年铁窗:程序员用一行“最后代码”把婚姻敛财者送进监狱
1.jpeg

那天法院宣判的画面,让我既感到一种迟来的宽慰,也有种说不出的沉重。说实话,看到判决书上写着十二年有期徒刑和十万元罚金,我第一反应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心里想到太多像苏享茂这样的普通人,怎么会陷入如此深的陷阱。这个案子之所以震动,是因为它把婚姻、情感、法律和科技纠缠在一起,最终由证据和法律把一切袒露出来。
回看事情的起点,很像一个现代都市悲喜剧的剧本。翟欣欣有着看得见的光环:名牌院校的学历、所谓“良好”的家庭配景、符合审美的外表。她通过婚介认识苏享茂,短短一个多月就把一个事业上成功但情感经验不足的程序员牢牢拴住。豪车、奢侈品、海南房产成为这段关系的外显标识,但更关键的是,她把法律程序当作工具把这些酿成了可反复收割的筹码。先是以“信息披露”为由拿走88万元,然后再以文件不一致作为理由索取近50万元,婚内逼签的不平等包管书把未来的退出机制写死,人大概很难想到婚姻的这些仪式竟会被人精心设计成一套敛财方案。
2.jpeg

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数字自己,而是苏享茂在绝望中做出的冷静选择。他没有把手机上锁,生存了全部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用自己开发的软件把指控推送给了公众。这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有意识的证据保全和传播策略。正是这些完整且不可篡改的证据链,把原本可能被归为“私人纠纷”的问题,推向了司法的双轨处置——先要回“物”,再追究“罪”。民事判决要求退还近千万元,苏家最终收回660万元;随后的刑事立案和审判,基于同一套铁证,才有了刑责的追究和最后的有期徒刑。
我常常和身边朋友讨论这类案件,大家的感受都很接近:同情死者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盲点。婚姻本该是两个人的共同体,但当信任被商品化、法律被工具化,普通人最容易受伤。看清这一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现实中提高防御力。生存证据并不是要大家用怀疑眼光看人,而是在遇到大额金钱往来时,先设定好书面协议、生存支付凭证、尽量不要口头承诺把赠与写成借贷或投资,并在重大决定前咨询专业律师或信任的亲友,这些都是能实际降低风险的做法。
3.jpeg

当然,制度也有改进空间,我觉得婚介平台和房产、金融服务相关环节都应加强身份与婚姻史的核验机制,公共法律服务要更容易触达那些不擅长表达或法律意识单薄的人。社会舆论和司法对这类操纵情感以牟利行为的明确打击,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威慑,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把所有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一性别或群体。事实往往混杂复杂的权力、信息不对称和情感操控,真正的出路在于法律、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共同完善。
说到具体可操作的自我掩护,我想分享一个身边同事的做法。小张曾经被一段关系逼到财务压力边沿,后来他把每一笔转账都做成了合同形式,双方签字并在律师见证下注明用途与还款期限,此外他把关键聊天截图按时间顺序整理并同步到云端,遇到威胁时第一时间生存证据并报警,这些步骤看似繁琐,但正是这些细节,让他在后续纠纷中占据主动。反正我是这么觉得,遇到亲密关系与大额金钱交织时,宁可多走几步法律和程序,也不要把关系酿成唯一的凭信方式。
4.jpeg

最后,这个案子的结束并不等于问题的终结。它给我们上了一课:当情感和利益交织,法律既是掩护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个人的警觉与社会的规则同样重要。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和经历,你在情感与金钱的交叉口有没有过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又或者你有什么具体可行的防护经验可以分享?说说你的看法和故事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