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破坏海洋环境,赔偿3960亿比索!”(约500亿人民币)!
菲律宾参议员洪迪薇正式提出一项决议案,要求中国就在南海的所谓“非法活动”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进行巨额赔偿。
菲律宾的要求听起来正义凛然?可不到24小时,中方就甩出一段高清执法录像,谁才是真正的“海洋破坏者”?一目了然!
洪迪薇的“天价罚单”
2025年8月22日,菲律宾参议员拉奎尔·洪迪薇在国会提出一项动议,要求菲律宾政府向中国提出3960亿比索(约合500亿人民币)的环境损害赔偿。
她声称,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岛、渔业活动和海警执法行为,严重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导致菲律宾每年损失330亿比索的渔业和旅游业收入,因此,她主张通过国际仲裁或国内司法程序,向中国追偿12年的“累积损失”。
洪迪薇动议刚出,菲律宾国内媒体一片欢呼,称其“为国家争取正义”。
并且洪迪薇特别点名了牛轭礁、仙宾礁等中菲争议海域,称这些区域“生态退化严重”,并暗示中国是“元凶”。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建议菲律宾司法部“立即启动法律程序”,甚至呼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入调查,将此案“上升为全球环保议题”。
虽然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未公开支持该动议,但其政府高层,尤其是司法部长吉尔伯特·洪,却公开表示“将认真研究这一法律诉求”,并称“这是为了全人类的海洋福祉”。
这种表态,实则是一种政治默许,马科斯政府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持续“走钢丝”——既不敢与中国彻底翻脸,又不愿放弃美国的支持。
而当前,菲律宾国内经济通胀高企,2025年第二季度CPI同比上涨6.2%,失业率居高不下,青年失业率突破18%,甚至基础设施落后,全国仍有30%的乡村未通电。
在这种背景下,马科斯急需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民众对内政的不满,南海议题,成了最方便的“政治替罪羊”,为马科斯送上了一根“救命稻草”——既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又能向美国展示“抗中立场”,可谓一箭双雕。
中方24小时内反制
就在洪迪薇动议提出不到24小时,中国海警局24小时内发布证据,抢占舆论先机,发布了一段长达8分钟的执法录像,时间标注为2025年8月21日,地点:仁爱礁附近海域。
视频中,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船只在未通报的情况下,高速逼近中国海警舰艇,多次蛇形机动,试图冲撞中方船只,在中国海警多次用中英文喊话警告后,仍拒不撤离。
船只尾部还有明显可见油污泄漏,船体锈蚀严重,导致重金属严重污染,这谁造成的污染应该显而易见吧。
更关键的是,视频清晰记录了菲方船只在仁爱礁潟湖内非法投放建筑材料,意图加固其“坐滩”军舰“马德雷山号”,如果真要谈南海环保,菲律宾首先应该把那艘破船拖走。
中国海警发言人严正指出:“菲律宾船只的行为严重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对中国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公然挑衅,所谓‘环保索赔’,不过是掩盖其非法活动的政治遮羞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在例行记者会上直言:“菲律宾以环保为名,行索赔之实,其本质是试图通过司法手段否定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这种‘碰瓷式’外交,注定不会得逞。”
中方的高清视频+执法记录一出,菲律宾集体失语,前外交部长阿尔韦托·德尔·罗萨里奥 批评:“这种索赔毫无法律基础,只会让菲律宾在国际上沦为笑柄。”
更尴尬的是,当被问及“马德雷山号是否造成污染”时,菲律宾国防部发言人支吾其词,最终仅表示“该船已‘静态部署’,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这种说法却被国际海洋专家讥为“荒谬”。
这场闹剧的背后,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
幕后推手的“战略布局”
2023年《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 已将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向中国方向延伸,新增4个基地,其中3个直面南海。
2024年美菲“肩并肩”军演 规模创历史新高,首次模拟“夺岛作战”,美国国务院多次表态支持菲律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实则鼓励其“以小博大”。
有分析指出,洪迪薇的动议很可能得到了美国驻马尼拉大使馆的“非正式建议”,美国希望通过菲律宾的“环保诉讼”,在国际法层面挑战中国的南海主张,进而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中国作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630亿美元,是菲律宾最大的经济依赖,可它却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一边拿着中国的钱,一边用着美国的军事援助。
这种既想“亲美”,又不敢“反华”的态度,国际社会已开始质疑:“菲律宾究竟是想解决问题,还是只想制造问题?”
这场风波,表面上是“环保索赔”,实则是主权、尊严与战略利益的全面博弈。
菲律宾想用一张“天价罚单”换取政治资本,结果被中国用一段录像“打脸”,这不仅是外交的胜利,更是事实与逻辑的胜利。
中国没有选择军事对抗,而是用证据说话,展现了大国的克制与自信,而菲律宾的“碰瓷”行为,只会让其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失去道义支持。
未来,南海的和平不能靠“索赔”或“军演”来维持,而应靠对话、合作与互信。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