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莱德的风有点凉,街口的人群却热得不行。最吸睛的不是军鼓,而是一排排绿皮巨兽——红旗17AE与红旗22,导弹发射箱的棱角在阳光下闪着冷光,队列拐过共和国广场,长镜头里,军帽、国旗、履带、保安哨位连成一条线。这场“团结的力量”阅兵还没正式开始,彩排就把节奏拉满。
很多人盯的不是导弹,而是时间表——就在彩排密集推进的节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现身日本。先见日本天皇,又与正处于权力交接窗口的日本领导人石破茂会谈,还在大阪世博的塞尔维亚国家日露面,站台推介投资。动作连着动作,节奏挑得很刁。离开刚刚参加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还没多久,他又飞了这么一趟。这个选点,很耐人寻味。
红旗17AE是近程野战防空,车体不算大,机动快,打低空、打突防,专挑小而狠的目标;红旗22射程更远,抗干扰强,主要承担中远程区域防空。两个型号一起出现,不只是看个热闹,组合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低空有低空的网,中程有中程的伞,层层叠叠,不留空档。懂的人一下会想到九三阅兵时的阵列,那个年头中国自己的队形就是类似思路。塞尔维亚这次把类似的体系摆到大街上,等于把一次“理念对齐”送到镜头前,外界不难读懂:买装备是一层,学思路、用体系是另一层。
镜头一转,东京的行程里,礼节安排得很满。武契奇见了日本天皇,媒体的描述是亲和、谦逊,仪式一板一眼。政治会谈那边,他和石破茂面对面,话题绕不开经贸合作、区域局势、企业投资。用他自己的表达,就是欣赏对方的学者气质和对国际的敏锐。大阪世博园区里,他穿梭于塞尔维亚馆、日本馆,连着几场推介会,反复讲投资机会、互利空间,给资本打气。这趟三天行程,不像走马观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对外置身段”。
怎么挑在阅兵前夜出访日本,这会不会让中塞合作“添堵”。别急着下判断,先把塞尔维亚的处境摆在台面上:地理在巴尔干腹地,历史上被北约轰过,领土分裂的伤还在,安全压力不曾远离。感情层面,对北约确实难释怀,现实层面,跟美西方又离不得太远。靠谁都不保险,那只好多交朋友、多留后手。俄罗斯正陷在俄乌战场里,哪怕感情再深,一些支撑也难落地;中国实力强、合作稳,但地理上隔着一片海,飞着飞着也要算成本。塞尔维亚要想日子好过,外交就得“八面看风”,既要有硬靠山,又得跟周边搞得体面,这不是骑墙,是生存法则。
这几年,武契奇的话重复过不少次:不做任何大国的附庸。口号类的说法容易被当耳边风,可他这几年走路看得出路径——军事上引进中国的防空系统,FK-3、红旗系列接连落地;经济上,争取与多方的投资合作,逢机会就登台推介;政治上,和中方关系热络,和日方欧方也保持对话。对外界的质疑,他态度也很直接:与中国的关系平等互惠,相互尊重,不是谁牵着谁。关起门来讲情怀,对外要看筹码,他清楚这盘棋不能少子。
自2014年起,中塞合作阶梯式上行,轨道交通、产能合作、园区项目,几乎年年都有新动静。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7亿美元,增速在上扬,塞尔维亚的农产品对华出口起势很猛,机械电子和基建设备是中国企业的出口主力。2022年,大运家族跨洲飞抵贝尔格莱德,FK-3落地那天,社交媒体刷屏;2025年年初,塞方军工代表团又到中国看新一代防空系统和五代机,可见兴趣不是嘴上说说。这些脉络放在一起,中塞的合作不像一阵风,更像一条路。出一趟日本,换不掉这条路的方向。
彩排展示了红旗17AE与红旗22的搭配,有业内读法是“从单一贸易走向体系融合”。这句话不夸张。防空不是一支导弹的事,要协调雷达、指挥、火控、情报,全套节拍要对。塞尔维亚把这一套搬到街头,不单是军迷的狂欢,也是一种姿态——我们在学一整套现代防空的打法。正式阅兵的完整清单还没发布,某些细节有待官方最后确认,但基本画风已经立住。等到正日子一到,镜头前的亮点极可能就是这类“体系感”。
日本之行的现场,除了礼节和谈判,还藏着实用算盘。日本是经济强国,产业链完整,资金体量足,进入方式讲究规则。塞尔维亚如果想要更稳定的外资,更好的市场准入,跟日本打通渠道是条可走的路。武契奇在大阪世博园区讲话的要点很清楚:来看看塞尔维亚,机会不少,成本友好,位置关键。对方愿不愿意投,要看细账,他要做的是把门先敞开,把话先说到。把日本这边的沟通打通,不代表要在安全上“掉头”,更像在经济上找增量。
当然,也有人提出另一种担忧:多线平衡,玩得好是腾挪,玩不好就是被两边挤。这个提醒不中看,却中用。塞尔维亚要在欧洲空间里谋位,和欧盟的互动不能断,和俄罗斯的历史纽带难斩,和中国的战略协作在升温,再加上对日本的经济开口,线越多,管理越难。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清晰的“红线”——安全上不松,主权上不让,经济上求实。在这一点上,塞方这些年的表述比力一致,执行力度如何,还得看接下来的具体项目怎么看、怎么签、怎么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